新聞分析:巴拉克為何發出最後通牒
新聞分析:巴拉克為何發出最後通牒
    以色列總理巴拉克7日晚在特拉維夫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如果在今後48小時內,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不制止發生在約旦河西岸和加沙的巴群眾“暴力活動”,以色列將就此認為,和平進程已經結束,以軍隊將採取一切措施平定衝突。巴拉克還表示,如果與巴方恢復和談的大門最終被關上,他將致力於與利庫德集團組建一個民族團結政府,這意味著在中東和平中一向態度強硬的利庫德主席沙龍,屆時極有可能出任外長一職。去年7月就任總理時曾雄心勃勃地宣稱要在15個月內,與以色列的阿拉伯鄰國締結和平條約的巴拉克,此刻為什麼發出最後通牒,開始對和平唱起“輓歌”?原因是近日中東地區局勢的急轉直下,使巴拉克在國內面臨巨大壓力。

    首先,以敘和談自今年年初中斷以來,一直沒有起色。以黎和平在以軍隊5月結束對南黎巴嫩長達18年的軍事佔領後,也未能“峰迴路轉”。人們寄予厚望的以巴和平,在巴拉克作出超過任何一位以領導人的“讓步”後,仍停滯不前。這一切都使以國內反對和平進程的右翼勢力的立場更加強硬,也使巴拉克在政治上日顯孤立。三個右翼黨派先後退出他領導的聯合政府,導致現政府在議會120個席位中,只佔40席,隨時都有被推翻的危險。

    其次,以巴自9月28日爆發的大規模暴力對抗,使以國內不少人開始懷疑兩個民族能否真正實現和平相處,而巴拉克在衝突中採取的旨在減緩對抗的措施,又被一些人士批評為是對巴“暴力行為”的妥協。

    『6日,為防止巴群眾在午間禱告結束後與以軍警再次發生衝突,以方自1967年佔領東耶路撒冷老城聖殿山(巴稱“尊貴禁地”)後,第一次放棄了在入口的安全檢查工作,而改讓負責管理這一宗教聖地的穆斯林機構和巴警察共同對前來禱告的巴群眾進行安檢。雖然當天以巴雙方只是爆發了小規模衝突,但以右翼勢力抓住巴示威群眾將巴國旗插上聖殿山、用石塊襲擊在西墻禱告的猶太教徒、圍攻一警察哨所等行為大作文章,認為政府的“讓步”慫恿了巴群眾的“暴力行為”。』

    『7日淩晨,在巴拉克的命令下,以軍隊從其駐紮的約旦河西岸巴自治城市納布盧斯內的猶太教聖跡約瑟夫墓撤出,這是以軍第一次在以巴暴力對抗中撤出軍事據點。約瑟夫墓是以巴近日大規模衝突最集中的地區之一,6名巴勒斯坦人和1名以士兵在衝突中喪生。在以軍撤出後不久,一些巴武裝分子和群眾不顧巴警察的阻攔,強行進入約瑟夫墓,撕毀希伯萊文經書,焚燒房屋。以色列一些支持和平進程的左翼人士雖然認為,巴拉克作出撤軍的決定是“勇敢、正確”的,但又對巴警察未能遵守他們在撤軍協議中所做的保護約瑟夫墓的承諾表示失望。以代理外長本-阿米7日斷言,巴方不是以色列的“和平夥伴”。』以色列通訊部長埃利澤表示,巴拉克的和平努力已經失敗,因此應立即組成一個緊急民族團結政府。

    最後,以巴暴力衝突蔓延到以黎邊界,居住在黎境內的巴勒斯坦難民7日前往以黎邊界示威,抗議以士兵殺害巴群眾的暴行,結果3名巴難民被打死。黎巴嫩真主黨遊擊隊7日下午在邊界地區綁架了3名以色列士兵,還向以北部邊境發射火箭,該地區局勢空前緊張。在這種情況下,巴拉克總理必須團結以國內的一切政治力量,包括右翼勢力,共同應付突發事件,而右翼集團開出的與巴拉克合作的“價碼”就是終止和談。

    應該看到的是,巴拉克並未象以右翼集團希望的那樣,在7日晚當即宣佈和平進程的終結,而是將其又延長了48小時。分析人士指出,巴拉克這麼做可能是出於兩方面的考慮:一是對和平已不抱希望,但是想把和平失敗的責任推給巴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拉法特;第二種可能是希望國際社會加大外交斡旋力度,在兩天的時間內,向阿拉法特施加壓力,最終結束雙方的暴力對抗,使巴以能重開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