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以色列式民主
奇怪的以色列式民主
    以色列這個國家是猶太人創造的一個奇跡。世界上那麼多民族在災難中消亡了,猶太人卻穿越歷史苦難,亡國近2000年後又在故土上複國。其背後,固然有大國利益爭奪和直接介入種種原因,但最主要的,還是猶太人依仗代代相傳的宗教和民族傳統凝聚力,繼承了曾經創造《聖經》的民族潛力,才能借助外力實現千年複國夢。

    猶太民族傳統對社會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民主政體。小小的以色列有著世界上最獨特的政體,它有最古老的議會,有繁多的政黨,其政體融合著古老的宗教和現代的民主。不過,號稱“中東民主櫥窗”的以色列,至今卻沒有一部完整的憲法。以色列在這個政體下,人才輩出,但社會卻受累於民主過頭的制約,以至於屢屢發生總理要看小黨眼色行事等不可思議的怪事。

    世界上最古老的議會

    猶太人自己也自嘲,100個猶太人就有100個總理、100個政黨。以色列人自己也説不清究竟有多少個政黨,反正以建國半個世紀來,共有數百個黨派參加議會競選,光進入議會的就有60個黨,其中38個黨參加了26屆政府,發生了近200次內閣危機。

    以色列政黨多同議會權力密不可分。以色列立法、執法、司法三權鼎立,議會有至高無上的立法權。政黨林立,是因為議會給政黨搭臺,黨派憑藉議會舞臺參政。

    以色列議會,希伯來語稱“克奈斯特”,意為集會。這個名稱及其120名議員數目,都源於2500多年前猶太部落的代表機構——大克奈斯特,它是古代希臘、羅馬古典民主議院的鼻祖,源於猶太部落舉行宗教儀式和議政的猶太會堂,體現少數服從多數的猶太民主傳統。

    不迷信西方憲法

    以色列建國後,成立了立法機構。議員們並不迷信西方憲法,他們對憲法的形式和內容激烈爭論了兩年多也沒有達成共識,最後採取實用的折中方案:先通過一章章的基本法,以後再匯總成一部憲法。半個世紀過去了,議會分別通過了有關議會、總統、政府、軍事、首都耶路撒冷法等13部基本法,至今仍然沒有一部憲法。但是議會頒布的這些基本法和形形色色的法令,有效地管理著國家。這也的確是猶太人務實而不求虛名的民族特色的體現。

    以議會選舉最初採取比例代表制,即任何黨派和個人只要有2500人簽名支持、獲得議會選票的1.5%,即可入議會。黨派議席按選票比例分配,得票最多的黨擔任總理並組閣。此法雖然民主,但弊端也嚴重,以建國後,從未有政黨能獲多數議席而單獨組閣。兩大黨工黨和利庫德集團為了組閣都不得不和小黨艱苦談判聯合條件,因此小黨氾濫,趁機漫天要價,左右政局,極大地影響了政府和議會決策能力和效益。總統也由議會選出,但實權在總理手中,總理受制于議會甚至執政聯盟的小黨。

    為了改變這種弊端,以議會1992年通過了總理直選法,獲議會半數選票即任總理。1996年首次實施直選法,利庫德集團的內塔尼亞胡以微弱優勢戰勝工黨的佩雷斯,成為第一個議會直選的弱勢總理,但他仍然要和小黨聯合組閣。

    以議會按照傳統,8—10月夏季休會,此時除非有大戰等緊急情況,天大的事也得等到秋季議會復會再説。今年8月底爆發大規模的以巴流血衝突,議會都沒有復會。休會期間,甚至議會網站也停止工作。

    總理要看小黨眼色

    猶太人是先有複國政黨,後形成移民猶太社會,最後才建猶太國。以色列的政黨最初分為工人、中産階級、宗教三大類別,後來發展為工黨和利庫德集團兩大陣營對壘。

    1967年中東戰爭後,以色列佔領的土地達8.8萬平方公里,是聯合國分治決議規定的6倍多。在阿以衝突問題上,各黨派又分為鴿派和鷹派,鴿派主張“土地換和平”;鷹派主張“土地換安全”,甚至“和平換和平”。利庫德集團的和談立場較強硬,工黨的和談立場相對靈活。

    1973年10月戰爭後,中東進入和談時期,以色列出現了許多要求和平、革新的政黨,但勢力單薄,主要依附於工黨。隨著俄移民增多,又出現了一些新黨,它們的和談立場大都較強硬。近幾年來,世俗和宗教黨派的矛盾加深,世俗黨派對安息日限制、教會學生不服兵役、大筆宗教預算等很反感。而宗教黨派由於關心社區教育和福利,近幾年發展較快。從以色列正教黨分裂出來的沙斯黨異軍突起,去年大選中以17議席位居第三大黨,僅比利庫德集團少兩席。由工黨、橋黨、梅馬德黨組成的“一個以色列”黨雖然位居老大,但已由上屆的工黨聯盟在議會佔34席猛降到26席。

    議會牽制和談

    以色列各黨派不僅相互牽扯,而且黨內還搞分裂。內塔尼亞胡執政時,在利庫德集團內積怨不少,內部四分五裂。原國防部長莫迪凱倒戈後組建中間黨;前外長利維本屬利庫德集團,後退出該黨,自行組建橋黨。內塔尼亞胡雖得宗教人士青睞,卻惹怒世俗大眾,原先支持他的80多萬俄羅斯移民轉向工黨。去年大選,工黨由此上臺。以巴拉克為代表的工黨和梅雷茲黨、沙斯黨等7個黨結盟,在議會佔75席並組閣。這個聯盟是脆弱的,梅雷茲黨和沙斯黨因為宗教預算曾大動干戈。

    巴拉克上臺時就雄心勃勃地要在15個月內解決以巴爭端。他要突破奧斯陸協議三階段撤軍無窮無盡的扯皮,直奔最終地位主題。7月戴維營會談要解決最敏感的耶路撒冷問題,激化了工黨和宗教黨派的矛盾,沙斯黨等紛紛退出內閣,巴拉克在議會只有1/3議席支持。巴拉克孤注一擲,效倣當年貝京,準備繞開議會,直接進行全民公決批准以巴協議。然而,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9月28日強行進入東耶路撒冷伊斯蘭教聖地阿克薩清真寺“參觀”,引發了大規模以巴流血衝突。以巴爆發衝突後,這一切成為泡影。巴拉克只得全力組閣,先保住地位。以議會10月30日復會再説,巴拉克面臨議會不信任案表決,他宣佈暫停和談,便於和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談判組閣。

    巴拉克作出讓步

    10月30日,以色列武裝直升機在西岸和加沙地帶對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的多個辦事處發動火箭襲擊。阿拉法特表示,巴勒斯坦人民將把正在進行的“獨立起義”繼續下去,直到收回耶路撒冷並解放被佔領土。

    鋻於局勢危急,巴拉克希望各黨派捐棄前嫌,加入緊急政府,處理以巴衝突危機,繼續和談。沙龍和巴拉克的談判很微妙,沙龍既不願談判破裂提前大選,又不願降低入閣的苛刻條件。最後,巴拉克作了讓步,在中東和平進程問題上給予沙龍否決權。然而,雙方還是未能就組建緊急聯合政府的談判達成一致。

    由於巴拉克政府與沙斯黨達成相互支持協議,利庫德集團領導人沙龍10月31日表示,將盡一切努力推翻巴拉克現政府。據報道,巴拉克政府的司法部長貝林與沙斯黨議會領導人佩雷茨30日深夜達成協定,沙斯黨同意在為期4周的時間裏從政府外支持巴拉克,幫助政府挫敗利庫德集團有關“解散議會,提前舉行大選”的議案。作為回報,政府將向沙斯黨教育系統劃撥2000萬謝克爾(約合480萬美元)的經費,並允許沙斯黨參與政府有關國防及和平進程的決策。

    沙龍在接受軍方電臺採訪時就此表示,利庫德集團無法支持巴拉克及其“失敗的政府”,並將加緊努力尋找一個“替代政府”。看來,由於中東和談夾雜著民族宗教的恩怨和黨派與政客的現實利益,怎能不錯綜複雜,步履蹣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