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海鵬
央視國際 2003年06月17日 16:20
姓 名:張海鵬
性 別:男
民 族:漢
籍 貫:內蒙古
出生年月:1959年11月
文化程度:大專
職 稱:編輯
參加工作時間:1976年11月
入黨時間:1979年6月
工作單位、部門及職務: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採訪部《共同關注》欄目攝像記者
主 要 事 跡
張海鵬,年輕時曾當過偵察兵。在部隊,曾先後獲得連、營、團表彰3次,多次獲得“優秀士兵”、“神槍手”、“神炮手”、“偵察技術能手”等光榮稱號。在部隊的這段時間,不僅培養了他過人的膽識,也鍛鍊出了一身強健的體魄。回憶起這段難忘的經歷,張海鵬説:“在部隊的經歷,對我的影響特別深,我一輩子都從中受益。部隊不僅給了我一副好身體,也讓我在困難與危險面前變得勇敢與智慧。”
1984年張海鵬從部隊轉業後,經過考試進入了內蒙古大興安嶺電視臺。儘管在剛進入工作時,他完全不懂電視業務,但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埋頭苦幹、認真學習,他最終成為電視臺的一名優秀記者。從進入電視臺的第一天,他就給自己樹立了一道神聖的使命:記錄歷史真實。
1994年進入中央電視臺對於張海鵬來説是人生的一大轉折。從內蒙古大興安嶺電視臺到中國最大的電視臺,一個全新的平臺給了他完全展示自己的機遇。從世界婦女大會到香港回歸,從三峽大江截流到98抗洪,從北極到南極,他的鏡頭給我們展示了一個色彩斑斕的世界,一個真實的鮮活世界。記者被評為世界上最具危險的職業之一。張海鵬説:“如果畏懼戰爭就不要去做戰士,如果畏懼危險就不要來當記者了。”當過兵的張海鵬血液裏流淌著軍人的豪邁和勇敢,他是記者中的戰士。
哪危險哪就有他的身影。1997年大江截流時,他是唯一一名最後截流時仍然堅守在測流船上的攝影記者;1998年抗洪時,他又作為中央電視臺第一批記者隨第二次洪峰順江而下;1999年7月、11月,他又從中央電視臺的記者中精選出來隨中國科考隊進駐千里冰封的北極、南極;即將過去的5月,在“非典”肆虐的時候,他又義無反顧地進入了“非典”隔離病區。
在南極,有一座冰山叫格羅夫山。由於這裡地形複雜,在中國科考隊考察之前,這裡從來沒有人來過,被很多西方科學家成為南極的“禁區”。但是就在這裡,張海鵬和他的同事們留下了許多難以忘懷的危險經歷。最驚險的一次是他們上格羅夫山採集隕石時遇到的。一輛雪地車因為前撬壞了,準備被擱棄在雪地。這時已經在山頂拍攝多時的張海鵬則自告奮勇地向隊長請求把車想辦法弄回去。當所有人都在發愁的時候,張海鵬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要把這輛前撬壞了的雪地車倒開著回基地。沒有經歷過南極的人恐怕永遠都不會體會到當時倒開雪地車的艱難與危險。但是最後,張海鵬硬是像張果老騎倒驢一樣創造了奇跡。
冰縫被稱為“地獄之門”,據説人不小心掉進去生還的可能性幾乎為零。為了採集一手冰樣研究,中國科考隊決定下到30米深的冰縫裏。隊長選來選去,最後找到了他。張海鵬回憶説,第一個下去的人實際上就是打前站,勿庸置疑是最危險的,第一是冰縫下面的實際情況很複雜,第二,下去的人還需要用冰鎬鏟掉墻壁四週非常危險的冰刀。從第一個冰縫開始,張海鵬每次總是第一個下去。
2003年4月25日,張海鵬接到了新聞中心採訪部主任打來的電話。儘管在電話裏領導説得非常委婉,張海鵬二話沒説就接受了進駐“非典”定點醫院——北京胸科醫院的任務。這裡距離市區大約30公里,共收治230余名“非典”患者,是北京市目前收治“非典”患者最多的定點醫院,同時也被認為是最危險的病區之一。隔離區裏的採訪遠比醫院外要危險和困難。每次在進入隔離區之前,他們都要在醫護人員的幫助下穿上三層防護衣。防護衣、塑膠手套、三層腳套再加上防護鏡,整套行頭下來足足需要40分鐘的準備時間。除了自身防護外,張海鵬還要給攝像機消毒,扛著幾十斤重的機器在隔離病房裏尋找最佳拍攝位置。
4月30日早上10點,他和記者江黎正在病區外進行日常工作。這時,他們突然聽到一個消息:有一位“非典”患者馬上需要上呼吸機。這是一個重要的拍攝機會,但患者上呼吸機的時候傳染性很強,非常危險。在這種情況下,張海鵬沒有更多地考慮個人安危,第一反應就是跑步奔向病房搶拍鏡頭。在隔離區門口,幾個醫護人員上前阻止,這時,他才猛然想起,自己身上穿的還是隔離區外的便裝。為了爭取時間,在沒來得及完成全身仔細防護的情況下,張海鵬再次扛著攝像機迅速趕到了病房的窗臺,為了拍到更加高質量的畫面,他乾脆爬到窗臺上搶拍畫面。在完成拍攝任務後,由於攝像機長時間裸露在高度危險的病區中,連先前幫忙拿機器的醫護人員也不敢再碰一下。
事後,親眼目睹事情全過程的胸科醫院劉主任説:“我始終不贊同他們冒風險去拍上呼吸機的鏡頭。他們的工作態度確實讓人敬佩。大家現在都説我們醫護人員是最可愛的人,他們同樣應該獲此殊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