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陳剛毅:新時期援藏交通工程技術人員的楷模 > 正文

陳剛毅團隊摸索出高原建橋技術填補國內空白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24日 11:37)


  角龍壩大橋。新華社記者何俊昌 攝


  角龍壩大橋。新華社記者何俊昌 攝

  新華網武漢4月21日電(記者林紅梅)交通部有關專家近日確認,湖北省交通規劃設計院陳剛毅團隊在西藏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鄉境內修建的角籠壩大橋,主跨345米,填補了我國在高原高寒地區建橋的技術空白,是西藏最大跨徑的橋梁,稱“西藏第一橋”。

  角籠壩大橋位於滇藏公路214國道上,是雲南進出西藏的咽喉要道,是交通部援藏重點項目之一,大橋概算總投資1.1億元,由湖北省交通廳援助西藏交通廳負責項目建設,2003年7月開工建設,2005年8月通車。

  交通部有關專家介紹説,在高原高寒地區建橋,面臨岩石破碎、風化和低溫的挑戰,存在橋面如何能被牢固拉住的難題。角籠壩大橋解決了這一難題,大橋有4個50多米深的岩石隧道,叫隧道錨,牽引37股平行鋼絲,像4只大手把橋面牢牢擎住。

  專家指出,這種懸索橋隧道式預應力錨索複合錨碇作用技術研究和應用,在國內尚屬首次,不僅解決了在複雜地質岩層中採用隧道式錨碇建橋的技術難題,而且也創造了在高原、高寒地區破碎性岩層中修建大跨度隧道式錨碇懸索橋的先例。

  陳剛毅團隊分析了錨固長度、注漿性質以及錨注體與圍岩接觸方式對岩錨極限抗拔力和破壞形態的影響,提出安全儲備系數概念;指出帶預應力錨索的隧道式複合錨碇系統中,單錨破壞主要有兩種形式:鋼絞線斷絲和錨注體滑移,不會發生岩體的整體倒錐形破壞。錨索的破壞呈漸進式,群錨整體破壞形態存在傳遞多米諾效應;摸索出群錨埋置深度、間距、預應力大小等數據。

  交通部有關專家認為,角籠壩大橋建橋技術為我國在西藏高原高寒地區修建大橋摸索出一條成功路子。(完)

責編:郭翠瀟 來源:新華網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