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新聞調查》十週年 > 正文

《心靈的成長》反饋

央視國際 (2006年04月18日 16:12)

  

走出抑鬱——《心靈的成長》後記

  范銘

  這是一個主題先行的節目,我們當時關注的領域就是“抑鬱症”。

  當時我們手中並沒有任何現成的個案,我們打聽到北京友誼醫院有個心理專家柏成立了一個名叫“友誼之友”的心理健康俱樂部,於是就前往那裏去尋找我們理想中的個案,以及確定節目方向。

  就在這個俱樂部我們認識了兩個孩子,一個叫郭涓涓,一個叫宋禹,都是兩個有較嚴重心理問題的孩子。見他們的第一面,我們就明白了,這就是我們想找的主人公。

  郭涓涓,22 歲,從小父母離異,跟母親生活,她跟母親的敵對和冷戰持續了10 多年,近年來頻繁地有自殺和自殘行為,最嚴重時一週鬧一次自殺。她跟母親幾乎不説話,她生活的全部重心是她男友,而且必須24小時在一起,但凡男友要單獨出門,或者想離開片刻都會引來一場自殺風暴。最極端的時候,郭涓涓用刀片割腕,她男友拿起菜刀要自殺,而她母親為了阻止他們倆,用啤酒瓶子砸自己的頭,瞬間血流滿面。

  宋禹,一個17 歲的男孩兒,比同齡的孩子明顯胖許多,他自閉,有人際關係障礙,神經性貪食。他和父親多年來沒有任何身體接觸,也幾乎不交流。在一次心理健康俱樂部組織的家庭個案治療中,宋禹對父親咬牙切齒地説了一句“我恨你”,然後跑到墻角用手拼命地砸墻,失聲痛哭,幾乎引發哮喘病。而他父親在此之前從未意識到自己的家庭有問題。

  兩個孩子都是受過傷害的,也是極度敏感而脆弱的。跟他們接觸,整個攝製組都煞費苦心,如履薄冰。我專門給宋禹的父親寫了信,説服他打破內心障礙,向兒子道歉。我和柴靜在採訪前,不帶機器地和宋禹接觸了三四次,陪他吃飯、聊天,直到他全面信任我們。採訪過程中,他的情緒又反復了多次,一波三折,分兩天採訪才順利完成。節目播出後,我專門陪宋禹看了一場電影,逛了一下午。路上有陌生人揮手向他致意,對他説“宋禹,你好點了嗎?加油啊”,看到他臉上的笑容,得知他與父親的關係逐漸融洽起來,我們才長舒一口氣。

  而郭涓涓,基本算我和柴靜的同齡人,為了讓她對自己的極端行為釋然,我讓涓涓看了我手上的煙疤,一副“我也有過青春期”的悲壯神情。跟她接觸了四五次,一直沒有勉強她接受採訪,直到有一天夜晚,在接受完心理治療後,她主動試探性地對我們説“我想試試看”。那一刻,我在心裏説“感謝上帝”。

  節目製作和播出得很順利。一年後的一天,我再見到郭涓涓時,她正和男友一起幫母親拍攝對日訴訟女戰士王選的記錄片;宋禹現在在一家保險公司實習,精神狀態很好,和父母的關係大大地改善了。他説,他由一個“每天都不快樂的人”變成了一個“能給別人帶來快樂的人”。

責編:王麗華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