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布洛陀能告訴我們壯族人什麼歷史和文化特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09:23 來源:

  流傳至今的布洛陀傳説尤其是創世説,是人類早期歷史的一種朦朧的社會記憶。在這些傳説裏的布洛陀形象,既是壯族人人人信奉的祖公,也是早期人類的一分子,顯然在他身上寄託著深厚的壯族早期歷史,以及壯族人保留至今的一些民族文化習性。

  這些傳説一是通過口耳相傳流傳下來,一是通過以布洛陀為至上神的麼教經詩記載下來,不過,顯然後者所記載也是依據前者。這些傳説凝聚成的一個形象飽滿的布洛陀,能告訴我們壯族先民有什麼歷史和文化特性呢?

  壯學專家潘其旭認為,最大的特點是顯示了壯族人民的創新性。“布洛陀”翻譯成漢語,“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稱,“洛”是知道、知曉之意,“陀”是很多、很會創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一個知道很多、很會創造的老人。在當地諸多神話傳説中,就有關於布洛陀如何創造天地、造人、造火、造幹欄、造稻穀、造牛等的敘述;在麼經中,往往以“創造萬物”為開篇,又分別設有造火、造稻、造牛、造狗、造雞、造房、造文字、造祭儀等章節,並把這一切歸功於祖神布洛陀的創造。這些都是與稻作農業文化密切關聯的內容,反映壯族先民走向農耕文明的生活圖景。

  在這裡,一切都是布洛陀創造,包括人和人生存繁衍所必須的物質産品和精神産品。但和其他傳説的創世者不同,布洛陀首先就是人的始祖,是人的一員,他的創造是人類的創造;而不像上帝他們,是超越、淩駕於人類之上的神,他們為人類創造的東西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顯然,布洛陀代表的是整個壯族先民群體,他們以自身的創新性推動了人類的發展。

  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壯族文化的精髓。壯族信奉萬物有靈,一個山洞,一顆岩石,一棵樹,一隻鳥,乃至於風雨雷電,都是有靈魂的,都可以成為一種神。因而,他們對自然非常敬畏,除了生活所需,不敢輕易向自然索取。麼經裏特有的招魂經,招魂的對象往往是這些有靈的萬物,就是為被人類破壞的自然萬物招魂,試圖恢復生態。如麼經記載的一個故事:有個王病倒,怎麼也治不好,而且牛也瘟死了,雞鴨也病死了,水稻顆粒不收,只好請教布洛陀。布洛陀告訴他,過去你種莊稼,被鳥獸糟蹋,你就放狗追用箭射殺它們,吃它們的肉,它們的魂被嚇跑了。要想恢復,只有把它們的魂招回來。招魂後,虎歸山了,猴子加林了,鳥飛回來了,各得其所,生業才又重新興盛。這個故事明確表現了壯族一種樸素的環保觀,事實上壯族地區的生態也一直保存得很好。

  追求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是壯族文化另一大特色。麼經專有解冤經,意為化解冤仇,例如“解父子冤”、“解婆媳冤”、“解兄弟冤”、“解犯神冤”等,通過“解冤”來按照壯族傳統的道德標準和價值觀,對社會生活中的反道德行為衝突加以調控。做法事時,布麼念誦麼經,講述“前代人”因違反倫常而遭禍殃後,經過遵循布洛陀教導,重新獲得解脫的喻事性故事,暗示社會倫理和規範,從而起到勸導、警示以及訓誡作用,自動維護社會行為要求,從而達到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目的。

  麼經講了一個故事,説古時沒有倫理,常出現反常理、反家規現象:父叫子煮飯,兒對父擦掌;父吃早飯去打魚,子吃早飯去遊村;父催子裝犁耙,子向父掏出性器;父催子去種田,子對父揚起腳;父催子建幹欄,子用蠢話回應父。父親忍無可忍揮拳腳,操起刀欲教訓兒子,兒子抓起斧頭砍得父親渾身流血,結下冤仇。於是父親對天詛咒,讓兒子今生絕後,五穀無收,六畜不旺,結果一一應驗。後兒子經祈問布洛陀和姆勒甲並獲指教,認識到自己的言行觸犯祖規神靈,備辦供品舉行禳解儀式,修正言行,化解冤仇,父子重歸於好。通過麼經所倡導的布洛陀文化的這種社會規範和價值判斷,在一定程度上對約束人們的道德行為,調整各種關係,促進社會和諧,有著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其中一些優秀的道德觀念和社會規範,作為壯族的文化因子,一直傳承至今。

  布洛陀傳説留下了壯族原始哲學思想。幾乎每一本麼經的開頭,都首先敘述三界之説,宇宙三界,各有主宰。上界是天界,由雷神管理;中界是地界,布洛陀掌管;下界是水界,圖額管理。然後才轉入經文的其他內容。三界之説概括性地、整體性地把握了天--地--人宇宙系統概念,體現了壯族宇宙觀的整體性,認為人只不過是茫茫宇宙的一分子,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生態觀,對於我們今天的可持續發展仍有借鑒意義。源於自然崇拜的三界之説對壯族宗教信仰的形成有著根本的影響,是布洛陀信仰的原始哲學基礎。

  布洛陀傳説還反映了壯族稻作文明艱辛的早期歷史。壯族是一個稻作文化民族,是世界上最早培育和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麼經中野生稻馴化的故事,講得非常細緻,是從吃野果到稻作文化過渡的朦朧記憶。麼經裏講,神農婆造出稻穀,可禾兜像樹一樣高,稻穗像馬尾一般長,稻粒像柚子一般大。稻穀種出來了,卻不能為人所食。後來洪水淹沒大地,只有郎山、敖山(敖山是壯族傳説特有神山)未被殃及。洪水退後,派老鼠和鳥去叼啄稻穀,但它們卻逃到深山老林各自享用。經布洛陀和姆六甲指點,製作鳥套、鼠夾捕捉他們,撬開嘴巴取出稻穀,分發給天下人種,可是結出的稻穀仍像柚子那麼大。人們又按布洛陀和姆六甲的指教,用木錘、杵子搗擂,谷粒破裂,變成稗谷、糯谷、粳谷、秈谷等小粒谷種,插秧遍耕,施肥灌溉,但到八、九月,禾兜卻沒有抽穗結實。又經布洛陀和姆六甲指點,方知搗大谷粒時谷魂驚散,需舉行“贖谷魂”儀式,招回失散的谷魂,谷粒才能飽滿。人們遵照祖公的教誨,喜獲豐收。這個神話通過布洛陀傳授稻作知識的故事,反映了稻作文化與布洛陀文化相互交織的過程,壯族先民把野生稻培育為人工栽培稻的艱辛過程,這是留存在傳説裏的一種對野生稻馴化的歷史記憶。(羅漢 韋善能)

責編:辛梓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