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壯族人文始祖發祥地是怎麼發現的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4月04日 09:22 來源:

  祖公佈洛陀的傳説一直在壯族民間流傳,敢壯山歌圩熱鬧了數千年,記載布洛沱傳説的長詩也在上世紀80年代中整理出版過,但為什麼布洛陀和敢壯山直到近年才以橫空出世的姿態震驚世人呢?記者者在採訪中了解到,是黨和政府對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視和壯族民間學者的不懈努力,一步步地確認了布洛陀就是壯族民間傳説中的“祖公”、敢壯山就是祖公活動的地方,進而確認了布洛陀是壯族人文始祖甚至是珠江流域的人文始祖,才使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性歷史遺産得認證。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學術界就蒐集整理了一些記載布洛陀傳説的麼經,作為創世史詩出版。但當時只是側重於從民間文藝的角度進行研究,整理出版的詩集也是從各個抄本擷取相近的章節、段落組成,既不能看出原貌,也看不出從哪個本子選取,其作為記載原始歷史的作用並未受到重視。

  1985年,在全國掀起的蒐集整理民族歷史古籍熱潮中,壯學專家、廣西社科院壯學研究中心研究員潘其旭教授在那坡縣公安局收繳的一些經書中,找到一本古壯字手抄的《正一亡度巫書》,隨後又相繼找到5本類似的經書。古壯字是壯族人民借用漢字記錄本民族語言的一種土俗字,自幼表演壯劇、使用古壯字傳承劇本的潘其旭對這種文字相當熟悉,對找到的這份抄本也能識別大半。經過初步研究,發現這是壯族神職人員麼公在喪葬儀式上超度亡靈所念頌的經文。此後,潘其旭繼續深入進行研究解讀,不斷地向壯族老人請教,並與廣西語委的黃英振、廣西民族學院任教壯文的張增業等專家共同進行解讀。一直到1999年,才大致讀通讀懂,認為這不是一般的創世詩,而是一種神職人員在特定民間信仰“麼教”的儀式上使用的經書,專家們稱其為“麼經”,因其都以布洛陀為至上神,又按命名為“麼經布洛陀”。

  幾乎與壯學專家的研究同步,壯族民間學者也通過田野考察,逐步把布洛陀和敢壯山的歷史迷霧撥開。70多歲的壯族文藝家、歌劇《劉三姐》主創人員之一古笛先生,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就與藍鴻恩、黃勇剎等壯族文藝家、壯學學者一起,探尋布洛陀遺址,幾十年來走訪了一百多位民間老藝人和老歌手。

  2001年,美國權威的《科學》雜誌公佈了一項轟動世界的成果:中國百色盆地古人類遺址的地質年代距今80.3萬年,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古人類遺址之一。許多壯學學者受這一成果的鼓舞,紛紛到百色盆地進行壯係民族起源的調查和研究。

  田陽縣博物館原館長、壯學學者黃明標副研究員黃明標也一直在苦苦尋找布洛陀的蹤跡。他小時候就聽老人講過很多布洛陀的故事,留下較深烙印;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開始研究壯族文化,1985全國性開展民間文學三套集成活動時,在敢壯山周圍發現了很多和布洛陀有牽連的現象。1988年,他又從文物、文化遺址的角度對敢壯山進行了調查,發現山上每個岩洞都跟布洛陀有關。期間,他作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考證,敢壯山的“敢”字在田陽一帶壯話裏專指“歌圩”,趕歌圩就叫“很敢”。這個發現給古笛先生帶來非常大的啟發。2002年6月,古笛初步確認,布洛陀最早的祭祀遺址,就在田陽敢壯山。他向北京等地的壯學、民族學、人類學、歷史學專家發出邀請。壯學權威專家、中央民族大學原副校長梁庭望教授,廣西民族研究所所長、壯學學會會長覃乃昌研究員等權威專家,分別從各種角度對敢壯山布洛陀祖廟進行認定。

  這樣,各個方面和個人的研究,一一將方向引向了田陽敢壯山,並一一得到驗證。就像一條串珠成鏈的線,將這些研究成果串起來,古笛老先生最終拎起了這條線。不久,壯學專家、《左江日報》原總編輯謝壽球發佈了這條新聞,布洛陀一下子成為新聞界和學術界關注的熱點,壯族人文始祖由此“浮出水面”。(羅漢 韋善能)

責編:辛梓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