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哈圖他拉嘎查黨支部書記烏日塔白乙 > 正文

[農民日報]咱們嘎查的好支書

央視國際 (2006年03月31日 17:29)

  農民日報消息:在內蒙古庫倫旗哈圖塔拉嘎查,與記者見面的村民們都説,我們的好日子是烏書記用命換來的。

  村民們説的烏書記叫烏日塔白乙,是這個嘎查的支部書記。2002年9月,他做了食道癌的手術。那一年,是他當支書的第13個年頭。

  那一年,嘎查面貌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村民們心裏明白,老烏的病是為了嘎查而累出來的。

  在北京的一家醫院做完手術的第5天,老烏躺不住了,天天磨著大夫要出院。這樣的癌症病人大夫還是頭一次見到———老烏的手術做了6個多小時呀。

  老烏住院時,嘎查里正在挖自來水管道溝,他人到了北京,心卻想著嘎查裏自來水工程,這是大事呀,祖祖輩輩吃高氟水的歷史就要結束了,他既興奮又著急。大夫被他的精神感染了,勉強同意他出院。

  老烏回嘎查的那天,得知消息的村民早早就來到了他家等他,這個送雞那個送肉,那熱情的場面讓這個蒙古漢子流淚了,至今他也忘不了。老烏再次暗下決心:“只要癌症一分鐘擊不倒我,我就要為鄉親們拼命一分鐘。”

  庫倫旗是國家級貧困旗縣,老烏所在的嘎查曾經被人們稱為“貧困縣裏的貧困村”。嘎查的名字用漢語來解釋就是“硬甸子”。以前,村民們這樣形容他們的家園:黃沙滾滾天上來,白天屋裏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牧場農田被沙埋,鹽鹼甸子到處是,缺糧缺草更缺柴,人窮地劣生態惡,十載當中九載災。1989年,烏日塔白乙當上嘎查支部書記時,嘎查裏儘管蒙古族群眾佔90%,但種地早已經是他們的主業了,農作物品種主要是玉米,耕種一年,畝産才100多斤,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500元,184戶人家中就有113戶是貧困戶,其中17戶是特困戶。

  那年,老烏38歲,他琢磨的事是嘎查1000多人光脫貧不行,關鍵是要致富。

  這個嘎查裏什麼都不多,就是鹽鹼地多。白天老烏在一片又一片的鹽鹼地裏溜達,晚上睡不著又溜達進了鹽鹼地裏。他在研究這一片片的鹽鹼地。

  他想,這鹽鹼地雖然連草都不長,但它地下水位高,能不能種水稻呢?他選了1000多畝,決定試一把。之後,他一趟趟地請示農業部門,又一趟趟地跑水利部門,終於得到了認可和支持。水稻立了項,8眼機井也打好了,地也平整了,可任老烏怎麼做工作,村民們誰也不敢種。沒辦法,老烏又跑到旗政府機關求援,正好那年鼓勵機關搞基地,雙方一拍即合。他回來又發動黨員承包稻田,跟著人家學種稻。當年種水稻370畝,到秋天,奇跡發生了,畝産達800多斤,村民們第一次吃到自己地里長出的香甜的大米,他們感覺像做夢。第二年,要求種水稻的村民擠破了老烏家的門。結果是全嘎查戶戶都種上了水稻,多的五六畝,少的也一兩畝。過去村民是賣了玉米買大米,現在不用了。75歲的村民齊德山説:“省下的就是掙下的。我家種水稻不到5畝,每年打的稻米夠全家7口人吃半年。烏書記可是給我們辦了一件大好事。”

  嘎查裏大約有8800多畝地,平均下來每人有近10畝地,每年玉米收了就是賣,近幾年因為價格上不去種地一直賠錢。老烏想,種地難發家,就養畜。但想得好做卻不容易。過去村民養畜只是為了賣個零花錢,習慣的做法一時很難改變。村民的思想一時做不通,老烏還是採取老辦法,從外面請。旗裏一個企業家被他説服了,同意投資在嘎查裏建奶牛養殖場和擠奶站。因為要佔地,有的村民有意見。老烏就和他們算賬,嘎查要發展沒有錢但有土地,你出地,他出錢,奶牛才能來,擠奶站也有人建了。那年,嘎查裏一下子進了100多頭奶牛,奶站也有了,還有了飼草加工廠。老烏首先&&建了30立方米的窖池,貸款養了7頭奶牛,還種了20畝優質牧草。在他的帶動下,全嘎查群眾紛紛效倣。現在,這個嘎查大小牲畜達2670頭(只),其中奶牛614頭,有優質牧草基地2500畝,建設永久性窖池96處。去年僅養奶牛一項全嘎查就收入10萬多元,嘎查集體也收入近2萬多元。

  那個當初來投資的企業家見到記者説,自己是搞建築的,按常理,不會投資養奶牛的,當初被老烏説服,就是被他那為農民的一片真心和真情而感動的。

  哈圖塔拉有3個自然屯,記者走訪了兩個,見到屯裏幾乎家家都蓋了新房,更引人注意的是村容村貌的改變。隨便堆柴草蓋豬圈和亂堆糞等等農村中常見的現象在這裡沒有了。出村有大道,進村有街道,3個屯都已經修通了當初規劃的“三縱六橫”的街道和路,村裏村外還植樹2萬多棵。村民們都清楚,當初為了村容村貌的改變,老烏不僅受苦受累,一些涉及自身利益的村民很不理解他,有故意鬧事的,有砸玻璃的……位鬧過事的村民現在説起來很是後悔,他砸過烏書記家的玻璃,但烏書記事後卻説,村屯規劃咱扒了人家的豬圈,還不興人家撒撒氣。

  2003年,在老烏做完手術的第一年裏,嘎查家家戶戶吃上了自來水。

  還是這一年,全嘎查男女老少齊動手,一氣拆除了影響村容村貌的圍墻3000多米、12個門垛、6個豬圈,清理了4個場院,12個糞坑,嘎查裏的主路拓寬到14米。

  旗水務局副局長王河是老烏在旗裏找得最多的幹部,王河是這樣評價老烏的:他這個人主意多點子多。

  正是這樣,嘎查裏的許多設想慢慢地都變成了現實。昔日的“硬甸子”已經變成了綠寶盆。農田防護林達2萬多畝,固沙林地面積7300多畝,佔總土地面積的31%,可利用機井10眼,由沒有1畝水澆地到現在擁有2000畝,人均年收入比1991年翻了5番,達到3200元。

  王河感慨,老烏想的一些事有的是我們應該想而沒有想到的。王回憶起一件事,2004年秋的一天,也就是老烏做完手術的第二年,他找到我説想在嘎查東面修一個水庫。於是我們一同來到了壩址現場勘察,他説,這溝越來越深,地越來越幹,這不是偶然現象。我突然心裏一震,這麼細微的“三水”轉換關係他都留心觀察。原來在哈圖塔拉甸子的東端由於多年洪水沖刷形成了一座侵蝕溝,地下水出漏,如同人體血管出血,造成“肌體貧血”而使土地乾旱。可見,老烏真是一心撲在事業上啊,一個癌症患者,堅持為事業奔波的精神深深地感動了我。

  事後,旗水務部門立即進行勘察設計,經烏書記多方協調,2005年春天,哈圖塔拉水庫正式開工了。 (作者:張五四)

責編:馬芳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