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哈圖他拉嘎查黨支部書記烏日塔白乙 > 正文

親歷烏日塔白乙書記

央視國際 (2006年03月29日 23:43)

  我是錫盟多倫縣人,1987年畢業于內蒙古水利學校,分配到庫倫旗水務局工作。哈圖塔拉嘎查是我第一個下鄉的地點,烏日塔白乙書記是我認識的第一個村幹部。現將我參加工作以來親歷的烏日塔白乙書記的情況介紹如下。

  一、1989年以前的哈圖塔拉嘎查現狀

  庫倫旗是全國的貧困旗縣,也是全國的重點水土流失區,全旗面積4716平方公里,而水土流失面積就達4400平方公里。嚴重的水土流失曾經造成庫倫大地支離破碎,溝壑縱橫,一片荒涼。多災、低産、貧困、溝多已成為庫倫旗的代名詞,人們形象的稱之為 “庫倫溝”。北京林業大學某教授曾經對我旗水土流失治理前的生存環境語重心長地講:“這裡是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

  哈圖塔拉嘎查也不例外,是典型的沙丘坨甸區地貌。北部是連綿的沙丘,南部是鹽鹼甸子,風沙、乾旱、鹽鹼、水土流失是造成該嘎查貧困的根本原因。以前,人們形容哈圖塔拉嘎查為“黃沙滾滾天上來,白天屋裏點燈臺,行人出門不見路,牧場農田被沙埋,鹽鹼甸子到處是,缺糧缺草更缺柴,人窮地劣生態惡,十載當中九載災。”這是哈圖塔拉嘎查當時生存環境的真實寫照。當時的農牧業生産能力非常地下,農作物結構單一,畝産只有80公斤左右,當時形容這裡的農業生産現狀為“種一坡,拉一車,打一簸萁煮一鍋,吃一頓剩不多”,當地群眾面對的就是沙漠與枯荒,貧窮與無奈。顯然,在這裡當一名嘎查支部書記倒不如説當一個帶領群眾與貧困抗爭的人。而烏日塔白乙書記就是率領全嘎查群眾在“不適合人類生存的地方”創造了人類生存奇跡的人。雖然在哈圖塔拉嘎查看不到花溪村那樣別墅林立、繁榮富裕的景象,但了解哈圖塔拉過去的人都知道,哈圖塔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可以説是山鄉巨變。

  二、讓我感動和難忘的幾件事

  1、烏書記“攪”了我的婚禮

  1987年10月5日我下鄉來到哈圖塔拉嘎查,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對哈圖塔拉鹽鹼甸子開發做規劃並做施工技術指導。烏日塔白乙時任嘎查達(村長),他率先在全旗提出了向鹽鹼甸子要效益。一是開發濕地種水稻,二是改良甸子地種旱田。水田開發的主要工程是修畦耙地,旱田是深翻,拉沙子蓋鹽鹼。我清楚地記得,當時烏書記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是向甸子要地,要糧食,要票子。

  工程開工後,烏日塔白乙同志一戶一戶地做工作,組織發動全嘎查的群眾開展大會戰,與群眾一起裝沙擔沙,在施工放線中,又親自給我拉繩子、扶尺子,一幹就是40天。會戰期間,我定於10月18日旅行結婚,機關打算另派技術員替我到工地,一切都準備好了,結果,10月17日晚,烏書記找到水務局宿舍與我商量能不能推遲婚禮,他反復強調如果換別的技術員,怕熟悉業務需要一段時間,耽誤工效,並給我訴説發動群眾如何的不容易等等。我和對象對他這種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所感動,決定簡辦婚禮,不休婚假,並把情況向局裏彙報。18日我照常到工地指導施工,18日晚,我們在水務局會議室,舉行了簡單的婚禮。在機關領導、親友、同事、同學的祝福中,幾杯清茶、幾把糖塊、幾隻蠟燭(當晚庫倫鎮全鎮停電)就把婚禮辦了。第二天早8點我準時到了工地。通過這件事我開始注意到烏書記,才真正認識到做一名村幹部的艱難,烏書記為了充分發動群眾,做到戶戶家家都出工,白天勞動一天,每天晚上還要召開小組長以上村幹部碰頭會,總結一天的勞動情況,找出存在的問題和第二天的整改措施。有時,散會後,烏書記還要挨家挨戶走訪,做群眾工作(當時有一半以上的群眾認為是烏嘎查達胡鬧,祖宗八輩以來就沒在鹽鹼地上種出過莊稼,持懷疑態度),保證第二天出工,儘量保證男勞動力都出工,提高工效。由於烏書記不辭辛苦、耐心細緻的做群眾工作,群眾幹勁高漲,40天下來,近800畝的鹽鹼地開發出來了,連續四年,烏書記率領群眾,使3000多畝的鹽鹼地變成了良田,使哈圖塔拉嘎查的基本農田面積由2700畝左右增加到了5880畝,人均基本農田由3.6畝增加到近8畝,烏書記硬是率領哈圖塔拉的幹部群眾創造了鹽鹼灘變良田的奇跡。

  2、一個柳條囤

  1991年,哈圖塔拉開發水稻需打井,當我們的鑽井隊進場工作時發現,哈圖塔拉甸子地質情況複雜,流土現象嚴重,成孔難度非常大,每打一段都要謹小慎微。在長達40多天的打井工期內,烏書記竟然每天都在鑽機旁親自值班,而且,自己邊觀察邊琢磨成井方案,一天清晨,當時的旗委書記陳相華突然打電話給原水利局局長金哈同志,説烏日塔白乙想出成井的好辦法了,當我們趕到工地時發現,現場放著一個直徑一米左右的柳條囤子,烏日塔白乙同志高興的説,這回有辦法了,用這個囤子護壁,原來他一夜沒睡,編了個囤子,雖然在使用中效果不是很好,但這件事讓我們看到了烏書記一心發展當地經濟的強烈願望和執著精神。

  3、兩床棉被

  我清楚地記得,1992年3月15日,烏書記又找到我説元寶山水庫的閘門漏水,再過幾天,稻田就要泡田了,水漏光了怎麼辦,我和另外一名技術員趕到了現場,發現閘門由於年久失修,止水膠皮損壞,但是蓄著水,無法維修,現場想了好多辦法都不奏效。烏書記突然説,我有辦法了,匆匆趕回村裏,沒過一會兒便抱著兩床半新的棉被來了,他説,用棉被裏的棉花塞,並帶來了鐵釬,在冰冷刺骨的水中他手持鐵釬,第一個下去了,硬是一點一點的用棉花把漏水的閘門堵上了。當時由於大家都想著如何止水,誰都沒想被子是哪來的,幹完活,回村裏吃飯才知道,烏書記把自己家的兩床棉被拿去堵了閘門。

  4、人體砂袋

  1996年8月15日,庫倫鎮突降暴雨,3個多小時降雨量達到了90毫米以上,上遊的元寶山水庫不得不強行泄洪。由於雨急,泄洪量大,超出了泄洪渠的承受能力,有部分堤壩決口,烏書記帶領群眾修堤導洪,在決口久堵不見效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農田不被淹,他突然奮不顧身的跳進決口處,側臥在決口處堵截水流,在他的帶動下,其他黨員也紛紛跳進水裏,堵住決口,壘起了沙袋,成功的完成了搶險任務,使群眾的農田免遭了損失。

  5、烏書記 “不是人”

  這是發生在哈圖塔拉水庫施工工地的一個笑話。説起水庫,記得2004年秋天的一個下午,烏書記來到我的辦公室,我看見他面容憔悴,儼然大病未愈的人,一問才知道,他患了癌症,剛剛手術不久。他説要在哈圖塔拉甸子東端建一座水庫,於是我們一同來到了壩址現場勘察,他説:這溝越來越深,地越來越幹,我想,他們之間一定有聯絡。我突然心裏一震,這麼細微的“三水”轉換關係他都留心觀察,原來在哈圖塔拉甸子的東端由於多年洪水沖刷形成了一座侵蝕溝,地下水出漏,如同人體血管出血,造成肌體貧血一樣而使土地乾旱。可見,老烏真是一心撲在事業上啊,一個癌症患者,堅持為事業奔波的精神深深的感動了我。事後,我們水務部門立即進行勘察設計,經烏書記多方協調,2005年春天哈圖塔拉水庫正式開工了。在水庫建設中,他帶領全嘎查群眾投工投勞,每天都托著疲憊的身子堅持在工地上,一會兒扶尺子,一會兒修邊埂,在場的人都看不下去,大家紛紛勸他回家休息,可無論如何也説服不了他,他説:我在不在工地不一樣,我怕群眾出工不出力,耽誤了工期,工地人都開玩笑地説:烏書記不是人——是神,一個身患重病大手術不久的人不是“神”怎麼就有那麼大的精神呢?

  自1987年至今,與烏書記的每次接觸都讓我心靈震撼,在烏書記身上,我看到了一個共産黨員的博大胸懷和甘為孺子牛的精神!

  烏書記在平凡的崗位上用心血和汗水譜寫著人生不平凡的樂章!

  (本文敘述人:庫倫旗水務局副局長王河)

責編:馬芳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