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俄羅斯空軍張家界天門山特技飛行表演 > 正文

天門山文化之山水文化

央視國際 (2006年03月15日 11:19)

  山水文化是天門山文化的主體。篇章較多的是謳歌天門山自然風光的詩文,特別是峰詩、洞詩、青山白雲、朝暉暮霞之詩,歷代吟咏不絕,異彩紛呈。

  這些詩文中,十六峰詩佔絕大部分。天門十六峰是天門山近百座山峰中的佼佼者,它們造型各異,因形得名,競奇鬥妍,其名曰高遠、玉堂、玉壺、金匱、丹灶、漆園、弩牙、箭桿、筆架、將軍、老僧、天姥、負兒、猿點、雞籠、簸箕。這些十六峰詩,有的寫整體,有的寫個體,有的寫景,有的藉題發揮。

  清代熊國夏作《天門山賦》,將十六峰巧妙的連綴起來,讀起來朗朗上口,給人藝術享受。劉耀黎有三十四韻的《天門山十六峰》也是聯十六峰于一體的詩,重點在狀其形,寫其意,而不拘泥于十六峰峰名的文字局限和次序先後,故無刀斧痕跡,讀起來自然流暢。十九韻的《天門山十六峰歌》,是戴聯科的力作,有民歌特色,將十六峰連綴得生動、自然;其長短句式,使人聯想到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高雅、雋永。這些一脈貫通、一氣呵成的集十六峰于一體的詩章,氣勢磅薄,感情充沛,凝聚著作者對天門山熾熱的愛。

  至於十六峰的個體詩,現保存下來的,平均每峰三至四首。元代楊 、明代沈鐘、鄭序、葉守禮等對十六峰皆分別有吟咏,現除沈鐘外,其餘均殘缺。楊 十五首與沈鐘十六首均為五言律詩,文字精深、內容含蓄、格調高雅,分別將各峰意境挖掘得很深,有獨到的見解。

  古人從天門諸景中選出最為精妙的“天門八景”,分別為高遠鳴鐘、丹灶飛煙、石門凝碧、天漕瀑布、鬼谷清流、玉峰晴雪、斷山飛石。清代莊以寬、俞永弼、俞良謀、俞耀、莊世恭、徐奏鈞等分別有詩咏之。

  同時,與十六峰相匹配的還有雷、電、風、雲、泥、蛇、龜、祖師、玉皇、鬼谷、果老、老龍、玄天、鐘、合山、求兒十六洞,明清時期為之賦詩撰文者不乏其人。這十六洞大部分較為幽玄,有文學觀賞價值。

  天門洞雖不在十六洞之列,但吟咏者卻極多,詩的品位也較為高雅清悠。元代翰林張兌曾有“天門洞天雲氣通,江東峨眉皆下風”的驚人妙筆。明萬曆通判李有朋《風洞》詩中的“泉滴石根疑作雨,壁臨天眼恍生風”,寫出了它的奇特,而“欲窮極底深無際,覺處方知天地空”詩句,則含有深刻的寓意。

  天門山的龍、雷、電、龜、蛇洞在清嘉慶貢生王師麟的《遊天門山記》中,顯得清麗、離奇。他寫道:“登玉堂絕頂,四顧豁然,愜人心目。見夫仙溪環其麓,靈泉出其巔,龍頭現瑞,鳳尾呈祥,仙人筆架諸峰,以及龍雷龜蛇之洞,積翠堆藍,含煙噴霧,奇形幻狀,皆收入顧盼中。”

  那個時候,這裡樹深林密,人煙稀少,舉目南望,唯見“雪裏杉松”,“疊嶂”盤,“備墩”靜,從天門山一直連綿到崇山,氣勢不凡。

  天門山的古山水詩究竟有多少,現已無法清理收集。此後,天門山下文人,幾度以天門山命名組織詩社吟咏內容已然超過天門山範圍,而成為含天門山文化在內繼承永定文化的詩社。

  清末民國初年,有侯昌銘、曾道坤、楊良翹等人組建嵩梁詩社,聚會唱和。其中許多詩配合辛亥革命,反對封建,宣傳共和,提倡男剪辮子女放足,有強烈的時代色彩,惜無詩集傳世。

  1947年6月,在普光寺成立的天門詩社,有覃鯉庭等28位文人參加,縣長李善後擔任名興譽社長,三樂小學校長庹悲亞為副社長。後有《天門叢刊》第一期傳世。年底李善後調離,詩社停辦。

  天門山為武陵之首,它為廣大文人名仕提供了良好的山水詩畫素材,其詩文風格清逸脫俗,甚為後世學子之青睞,歷來盛傳為秀奇山水詩文一葩,成為張家界文化的精髓,深深的影響和倡導了張家界人的嚴謹學風,為現在張家界好進務學之風奠定了基礎。

責編:張麗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