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赤誠為民的好支書鄭九萬 > 正文

永嘉縣05年抗臺救災工作情況介紹

央視國際 (2006年03月02日 16:48)

  

永嘉縣2005年抗臺救災工作情況介紹

  

中共永嘉縣委 永嘉縣人民政府

  

(2006年2月20日)

  自古永嘉多水患。永嘉位於東南沿海,地處浙南暴雨中心,境內的楠溪江源短流急,一直水患不斷,重大洪災幾乎五年一遇。特別是在2005年,我縣接連遭受“海棠”“麥莎”“泰利”“卡努”4次強颱風的襲擊,在永嘉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

  一、永嘉遭受了歷史罕見的嚴重颱風災害

  去年7月下旬至9月上旬,在短短的40多天裏,“海棠”對我縣的重創還沒有痊癒,“麥莎”又雪上加霜,“泰利”、“卡努”等颱風接踵而來。強颱風襲擊和影響我縣的頻率之高、強度之強、影響之廣,史無前例。特別是“海棠”和“麥莎”2次颱風的路徑、風力強度、降雨量、破壞力等,如同百年一遇的“雲娜”颱風再現。4次強颱風在永嘉主要有四個特點:一是風力強度大。“海棠”屬超強颱風,中心氣壓910百帕,中心風力在12級以上,風速達65米/秒;“麥莎”近中心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最大風速達45米/秒,颱風登陸後,7級以上風圈範圍達600公里,10級以上風圈達200公里。二是降雨持續集中。“海棠”颱風登陸前後,我縣大到暴雨降雨時間長達36小時,平均降雨量456毫米,最大降雨量500毫米以上;“麥莎”持續集中強降雨時間超過30小時,平均降雨量達311毫米,最大降雨量達685.6毫米。三是影響範圍廣。“海棠”颱風在登陸後,大小楠溪和沿江地區均為強降雨區,大源、小源、花坦溪、古廟溪等流域全線告急;“麥莎”颱風的降雨降雨則主要集中在大楠溪流域。四是局部破壞力大。“海棠”颱風登陸期間,正值天文大潮,出現狂風、暴雨、高潮位,造成縣城積水一般地方有2米以上,局部3米以上,最深水位達4米,渠口、沙頭等鄉鎮也相繼受淹;“麥莎”颱風共引發十多起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52處堤防決口,大源片10多個鄉鎮多處受淹。據統計,4次強颱風共造成我縣38個鄉鎮不同程度受災,受災人口達104.3萬人次,被困群眾26.25萬人次,倒塌房屋164戶221間,直接經濟損失18.26億元。

  二、全縣上下經受了風雨戰場的嚴峻考驗

  抗臺救災是對各級黨委、政府執政能力的一次檢驗,是對各級幹部責任、能力和水平的一次檢驗,是對廣大共産黨員先進性的一次檢驗。面對一次又一次颱風襲擊的嚴峻考驗,全縣上下大力弘揚“團結拼搏、奮勇爭先、無私奉獻、一心為民”的抗洪救災精神,打了一場又一場抗擊災害的硬仗,實現了無一人死亡的預期目標,奪取了抗臺救災的全面勝利。

  (一)領導幹部率先垂范,靠前指揮。廣大領導幹部深入一線,&&示範,靠前指揮,充分發揮了領導幹部核心作用。颱風來臨前。縣四套班子領導全部到各自聯絡的協作區,以臨戰的姿態,迅速到崗到位。縣委書記葛益平、縣長陳合和等縣領導親自率相關部門負責人到病險山塘水庫、地質災害點、沿江沿溪易衝地段等防禦重點進行現場督查和指導,做到重點防、及時防,防重點、防及時。各鄉鎮、各部門領導嚴格按照預案要求和職責分工,全部到防臺抗臺一線和重點薄弱環節,靠前指揮,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颱風登陸時。嚴格按照“決不允許領導離崗,決不允許工作不到位,決不允許有失職行為”的規定,縣四套班子領導&&深入各自聯絡的片區鄉鎮,在抗臺救災第一線坐鎮指揮,要求鄉鎮書記每小時向協作區領導彙報,協作區領導每小時向指揮部彙報。各地各部門一把手高度負責,克服麻痹僥倖心理,立足於抗強風、防大洪,帶領村裏的黨員幹部,身處一線,身先士卒,不畏艱險,奮力抗災,把抗臺工作落實到村,落實到企業廠礦,落實到家家戶戶,全力做好抗臺救災各項工作。颱風登陸後。縣委、縣政府把救災重建作為壓倒一切的頭等大事來抓,以最大的決心、最硬的措施、最快的速度,切實把救災重建的各項工作抓好。各級領導幹部深入災區第一線,幫助制定和落實恢復生産的補救措施,組織發動農民群眾開展生産自救,與災區群眾同甘共苦、共渡難關、重建家園。

  (二)基層組織發揮優勢,凝心聚力。全縣基層組織充分發揮政治優勢,團結帶領廣大幹部群眾奮起抗臺救災,顯示了堅強有力的戰鬥堡壘作用。發動群眾及早做好防範。各基層組織堅持防重於搶方針,組織鄉鎮和村幹部,對危舊房和低窪、易衝地段等危險區域人員,實行縣四套班子領導包片、鄉鎮幹部包村、村幹部包戶的“三包”制度,動員群眾安全轉移。去年全縣4次颱風共組織8次安全大轉移,累計轉移人員達40余萬人,接近全縣總人口的一半。各基層組織還通過拉響警報、發送手機短信等現代手段,及時通報颱風信息,提前做好防範工作。組織群眾全力抗臺搶險。颱風來臨時,各基層組織第一時間啟動防臺預案,按照黨員幹部和易受災戶“一對一”挂鉤聯絡原則,對易受災戶盯死看牢,確保颱風期間人身財産安全。各基層組織派出搶險隊,全力投入抗災搶險工作。“麥莎”颱風期間,縣電業部門組織幹部職工,奮力搶險,使一度電力中斷的27個鄉鎮,在短短的24個小時內大部分實現搶通。同時,各基層組織還全力做好排險工作。在“麥莎”颱風中,花坦鄉針對絳頭山、黃枝坑兩座山塘水庫相繼出現的漫壩險情,組織發動全鄉幹部,緊急動員庫區下游4個村莊4000多人進行轉移,並徹夜組織力量排除了險情。引導群眾開展救災重建。各基層組織發動廣大幹部群眾捐款捐物,及時發放救災物資,確保災民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幫助各受災區制定救災重建計劃,落實有關政策,以最快的速度搶修水毀基礎設施,重建美好家園。

  (三)廣大黨員不畏艱險,衝鋒在前。“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廣大黨員視災區為戰場、視災情為命令,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之際豁得出去,充分發揮了先鋒模範作用。在抗洪搶險的關鍵時刻,有的黨員深入一線,身先士卒,不畏艱險,積極投身抗臺救災工作;有的黨員在至親因病去世、家中遭受損失的情況下,顧不上看親人一眼、回家裏一趟,在親情與險情、小家與大家之間,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後者,譜寫了一曲曲感人的英雄讚歌。“麥莎”肆虐,刮倒了岩坦溪附近的電線桿,鯉溪、溪口2個鄉33個村斷了電。岩坦變電所13名搶修隊員與激流搏鬥20多分鐘,遊過40米寬的河面,經過5個多小時搶修,使33個村重現光明。橋下鎮徐山村村委會主任徐柏林,5號、9號颱風期間一直守在滲漏的山塘大壩邊,9號颱風導致山洪暴發,沖毀其家,損失四、五萬元,但他沒有顧及家裏,一直堅守在抗臺救災第一線。在風和雨的戰場上,這樣的場景處處皆是。災後,廣大黨員發揚連續作戰精神,積極引導和帶領群眾搶修水毀基礎設施,開展生産自救,以最快的速度重建家園,他們以實際行動詮釋了共産黨員的先進性,交出了令人民群眾滿意的答卷,真正展示了共産黨員的時代風采。

  三、在搏風擊浪的鬥爭中積累了寶貴經驗

  抗臺鬥爭,驚心動魄;搶險救災,何等艱辛。在一場場戰天鬥地、搏風擊浪的鬥爭中,我們不僅奪取了抗臺救災的最後勝利,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第一,領導重視是抗臺救災的關鍵所在。歷次颱風來臨之前,各級領導對防禦颱風工作高度重視,省委書記習近平、省長呂祖善和市委書記王建滿、市長劉奇等領導分別作出重要批示。災情發生後,國家、省、市各級領導和各有關部門負責人都親臨我們永嘉重災區指導救災工作,慰問奮戰在災區一線的幹部群眾,並在人財物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極大地鼓舞了災區廣大幹部群眾,增強了我們戰勝困難、奪取勝利的信心和決心。縣委、縣政府領導及時分析颱風動態,研究對策措施,沉著應對,果斷決策。留一二個領導在縣指揮部協調指揮外,其餘縣四套班子領導都深入到各自聯絡的協作區和鄉鎮一線靠前指揮,幫助抓好抗臺救災工作。

  第二,以人為本是抗臺救災的根本要求。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堅持把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把盡力做到“不死人、少傷人”作為首要和最高目標,是抗臺救災指導思想的一大飛躍和昇華。在歷次抗臺救災中,始終按照“寧聽怨聲、不聽哭聲”的要求,千方百計做好人員轉移工作,打贏了一場場與颱風爭搶生命的決勝仗,譜寫了一曲曲令人盪氣迴腸的生命頌歌。4次颱風共實施8次安全大轉移,累計轉移人員40余萬人,使群眾的生命安全得到了有力保障。實踐證明,有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才會有思想重視的紮實基礎,才會有果斷轉移人員的堅決措施,才會有最大限度減少人員傷亡的實際成效。

  第三,科學決策是抗臺救災的基本原則。堅持防重於搶的方針,嚴格按照防汛工作預案要求,積極落實搶險救災的各項措施,確保抗臺救災工作有序進行。成立決策指揮組和專家調度組,落實會商制度,為有序指揮各鄉鎮的抗臺救災工作提供決策依據,大大提高了抗臺救災的科學性和時效性,最大限度地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5號颱風“海棠”,經研判縣城很可能會進水後,縣裏果斷拉響警報11次,及時動員廣大群眾做好人員轉移和物資搶險工作。其他幾次颱風通過綜合研判,認為縣城進水不嚴重,沒有拉響警報,有效降低了防臺抗臺成本,大大提高了政府威信和群眾防災意識。

  第四,迅速重建是抗臺救災的重要環節。災後,我們都迅速行動、全面組織,及時建立災後重建工作督導組,在第一時間分赴災區開展督導工作。各有關部門也立即組織各類搶險和應急隊伍,投入災後搶險救災重建工作,盡最大努力妥善安置災區群眾生活問題,確保災民有房住、有飯吃、有衣穿、有水喝;以最快速度搶修水毀工程和隱患工程,確保人民群眾正常生産生活秩序;用最短時間恢復工農業生産,把災害造成的損失儘快奪回來。實踐證明,災後救災工作,只有迅速有效,才能確保災區秩序平穩正常,才能盡可能減少“災後災”發生,才能確保災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才能確保發展順利推進。

  第五,協同作戰是抗臺救災的可靠保證。在抗臺救災的艱難日子裏,全縣黨政軍民心連心、手牽手、肩並肩,齊心抗臺、合力救災、攜手奮戰,共同譜寫了一曲眾志成城、排除萬難、奪取勝利的英雄讚歌。各有關部門恪盡職守,齊心協力,全力以赴,共同抗災。駐永部隊、民兵預備役、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發揚光榮傳統,攻堅克難,衝鋒在前,哪最危險、哪任務最艱巨,就出現在哪,在完成急難險重任務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廣大黨員、幹部以自己的模範行動,影響和帶動廣大人民群眾全身心地投入到抗臺救災鬥爭中去,充分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實踐證明,軍民團結,協同作戰,是取得抗臺救災全面勝利的根本保證。

責編:馬芳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