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老根》和“新農村”
央視國際 (2006年03月08日 16:08)
國際頻道CCTV-4又在重播《劉老根》,我都看三遍了,還是覺得好。趙本山、高秀敏、何慶魁都是農民出身,對於農民的生活,那是相當的了解。所以看著鮮活、自然、舒服。不象有些電視劇聽兩句對話渾身的雞皮疙瘩嘩嘩地掉。看著〈劉老根〉,想起些新農村建設的話題。
首先,新農村建設需要劉老根式的&&人和適合當地特色的産業的結合。新農村怎麼建設?除了依靠國家多予、少取、放活的政策和財政的傾斜,還是主要靠幫助農村建立富有活力的發展機制,也就是加強所謂的造血功能,不坐等國家輸血,比如在農村發展龍頭企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當地的生産要素,創造條件扶持它們發展壯大起來,這就需要農民中的&&人,比如劉老根這樣的,他當過村支書,熟悉村裏的情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號召力強。有強烈的創業慾望和一定的創業頭腦,於是找到了適合本地特色,適合農村特點的發展路子,那就是把當地的山水風景變成財富。現實中最好的例子就是華西村的吳仁寶,帶領全村興辦工廠,一個村的年收入達幾十個億,家家都有轎車。所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缺不了這樣的人,有創業的野心,有敏銳的眼光,有群眾的信任。他們最能發現潛在的商機。
其次,資金來源的問題。劉老根很幸運,有個在城裏當老闆的大兒子大奎,可以借到二十萬,另外遇到一個高度信任他的異性知己韓冰董事長投給他八十萬,於是開起了龍泉山莊。但是這樣的模式在現實中很難複製。所以農村的金融改革一定要跟上,比如劉老根準備讓村民集資入股,遭到當村長的二兒子二奎的反對,理由是“那傢伙,一整就一百多萬,那要賠了,拿什麼給人還那”。這樣的想法有一定道理,農村興辦實業,到底資金從哪來?誰來做擔保?風險誰來承擔?這不得不考慮,現在農民在貸款的時候存在一定困難,需要抵押,需要擔保,需要資質認定,比如想搞一個特色種植,貸款辦下來可能黃花菜都涼了。所以有代表建議引導農民成立新型合作社,把資金和設備集中起來;建立專門的農業發展風險基金,為農民提供信貸的擔保,化解創業失敗的風險。這些都是好的辦法,如果能夠實現,劉老根們在創業初期就更有底了。
第三,在建設新農村的過程中,更要加強對基層政府的建設。要提高基層政府人員的素質,精兵簡政。〈劉老根〉裏的鄉長馮元就是一個反面例子,他為了一己私利,安排他的手下胡科多次到龍泉山莊搗亂,藉口收衛生費,藉口查健康證,干擾企業的經營,一度找不到名目,還要看下崗證,好在有個明白人山杏反駁了他“都是農民,從前就沒上過崗,哪來的下崗證?”馮鄉長還安排自己的親戚到龍泉山莊工作,都被劉老根拒絕了。胡科,一個不學無術的無賴被安排成科長,到處敲詐。所以,在新農村的建設中,要同時加強對基層政府的建設。一方面是精兵簡政,提高素質。除了中央、省、市財政對基層的轉移支付,鄉村兩級組織本身也要精簡機構和人員,嚴格控制支出。另一方面是加強監督,杜絕腐敗。鄉村兩級組織歷史欠帳較多,取消農業稅後負擔更重,要想辦法控制它們尋找新的財源,向企業伸手。同時加大對基層官員的監督,防止他們濫用司法、行政、人事權。希望劉老根的龍泉山莊不會因為被白吃白拿、借款賒帳而開不下去。
劉老根的扮演者趙本山本人就是全國人大代表,他又了解農民,還經常回農村老家看看,希望他好好研究農民的需要,想想怎麼讓家鄉的農民也能過上他那樣的日子,希望他能提出一些和農民利益相關的議案和建議。別凈整那沒用的跟足球有關的事了。
責編:劉棣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