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政協的簡要歷史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23日 13:3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成立於1949年9月21日。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今之北京)召開。這次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代表全國人民的意志,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定都于北京,國旗為五星紅旗、以《義勇軍進行曲》為國歌、採用公元作為中國紀年;選舉産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根據政協全國委員會的建議案,決定以10月1日為國慶節。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協為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協助政府推動各項社會改革,促進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舉行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同年12月,召開了政協第二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制定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章程》。《章程》宣告,共同綱領已經為憲法所代替,人民政協全體會議代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職權的任務已經完成。但是人民政協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將繼續存在和發揮作用。
從1955年至1966年的十多年裏,人民政協在團結各族人民和各界愛國力量,發揮人民民主,活躍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以及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國家建設服務等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1978年,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人民政協也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中國的統一戰線進一步擴大,發展成為由全體社會主義勞動者、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組成的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人民政協也發展成為包括以上各個方面的、由各黨派團體和各族各界代表人士組成的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新時期以來,人民政協圍繞推進改革開放、推進現代化建設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積極議政建言,維護社會安定團結,加強同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聯絡,增進同各國和各國人民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合作,在國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人民政協半個多世紀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可以歸結為兩大主題:團結和民主。在中國共産黨領導下實行團結和民主,是人民政協性質的集中體現,是人民政協産生和發展的歷史依據,是人民政協繼往開來的方向和使命。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一屆至第十屆主席(1949年至2004年)分別是:毛澤東(第一屆;第二至第四屆名譽主席)、周恩來(第二至第四屆)、鄧小平(第五屆)、鄧穎超(第六屆)、李先念(第七屆)、李瑞環(第八、第九屆)、賈慶林(第十屆)。
責編:張麗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