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網上談 > 正文

[資料]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任務的背景與意義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23日 19:10)

  一、“十五”期間我國科技工作取得輝煌成就

  “十五”科技工作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按照“創新、産業化”的指導方針,在促進産業技術升級和提高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兩個層面進行戰略部署,深入推進“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組織實施重大專項,有力推動了我國科技事業的蓬勃發展。主要科技就成如下:

  一是圍繞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需求,優化科技計劃體系,提高科技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服務能力。實施科技攻關計劃,加強重點領域的關鍵共性技術攻關,超級稻新品種培育、農産品深加工、超級計算機、電動汽車開發、SRAS疫苗、禽流感基因工程滅活疫苗研製取得重大突破,為經濟社會持續協調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實施863、973計劃等,加強基礎研究和戰略高技術研究,“神六”航天飛船實驗取得圓滿成功,量子糾纏和量子通訊、澄江動物群脊椎動物起源等一批研究成果在國際科學前沿佔據一席之地,大幅度提升了我國的科技持續創新能力。實施科技産業化環境建設計劃,營造有利於科技成果轉化和高科技産業發展的良好環境。2005年,高技術産業增加值達到7930億元,全國技術合同成交額1551億元。國家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年營業總收入達33812.8億元,實現利稅1467億元。

  二是瞄準國家戰略目標,實施超大規模集成電路和軟體等12個重大專,取得了“龍芯”、紅旗、永中、0.1微米光刻機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有力地促進了關鍵領域核心技術的創新與跨越,推動了我國産業技術水平的大幅提升。專項的實施過程中,深入實施“人才、專利、標準”三大戰略,培養出重大學科&&人1000多名,申請專利近2200項,發表論文4000多篇,形成技術標準1000多項,擁有了一批有自主知識産權和市場競爭力的産品。

  三是科技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成效顯著,應用型科研機構企業轉制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分類改革取得重要進展。科技仲介服務體系蓬勃發展,創新服務能力顯著提升。同時,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逐步完善,涌現了一批以華為、海爾、奇瑞等為代表的自主品牌企業。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不斷加強,資源共享機制不斷完善,支持科技創新的條件環境進一步優化。

  四是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國際競爭力排名大幅提升。當前我國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已居發展中國家前列,部分重點和關鍵領域已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4年,我國國際競爭力在世界國家和地區排名從2000年的第30位上升到第24位。全社會科技投入穩步增加,財政科技撥款實現較快增長。2005年,我國全社會R&D投入預計將達到2360億元,R&D/GDP達到1.3%。其中,國家財政科技撥款達1270億元。科技人員隊伍不斷壯大,人才結構進一步優化。全國從事研究與發展(R&D)活動的科研人員全時當量達到120萬人年。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科學家為中堅,老中青結合的人才隊伍。科技産出明顯提高,科研成果層出不窮。2004年,SCI、EI、ISTP系統收錄的我國科技論文總數達11.1萬篇。2005年國內專利申請總數達47.6萬件,授權量達到21.3萬件。科技成果質量顯著提高,科技獎勵數量大幅增加。國家最高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十五”的獲獎項目比“九五”有了較大幅度增長。2004年、2005年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均有所突破,打破了多年空缺的狀況。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主動性增強,科技外交能力明顯提升。同152個國家和地區建有科技合作關係,成為人類基因組計劃、人類蛋白質計劃、歐盟伽利略計劃等國際大型合作計劃的主要參與者。科普及事業日益深入人心,社會公眾科技素質不斷提高。國家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普及法》、《2000-2005年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綱要》。2003年我國公眾具備基本科學素養的比例為1.98%,比1996年的0.3%增長了6倍多。

  儘管我國科技取得了很大成績,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求相比人有較大差距,而且我國科技總體水平同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亟待提高。目前,我國科學研究實力不強,優秀拔尖人才比較缺乏,科技投入不足等,特別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制約國家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二、確立建設創新型國家戰略任務的時代背景和重要意義

  當今世界,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機遇和挑戰,按照十六大的要求,國務院成立了以溫家寶總理為組長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領導小組,組織全國科技、經濟、管理等社會各方面的2000多名科學家,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簡稱《規劃綱要》)。今年1月,中央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發佈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簡稱“決定”),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確定為國家戰略,動員全黨全社會力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奮鬥。建設創新型國家,核心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推動科學技術的跨越式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産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中心環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動國民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就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國家戰略,貫穿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激發全民族創新精神,培養高水平創新人才,形成有利於自主創新的體制機制,大力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不斷鞏固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國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決定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必須依靠科技創新能力的根本提高。二是人口眾多和資源、環境的瓶頸制約,決定了我們依靠科學技術。三是保障國防安全和經濟安全,決定了我國必須靠自主創新掌握關鍵技術,維護國家安全。因此,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我們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國已經具備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定基礎和能力。一是具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總量,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最大優勢。二是大多數國家不具備的比較完整的學科佈局,這是走創新型國家發展道路的重要基礎;三是一定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國生物、納米、航天等重要領域研究開發能力已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四是獨特的傳統文化優勢,中華民族重視教育、辯證思維、集體主義精神和豐厚的傳統文化積累,為我國未來科學技術發展提供了更加多樣化的路徑選擇。

  三、把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全面落實《規劃綱要》的各項任務

  《規劃綱要》確立了未來我國科技工作的指導方針是: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總體目標是:自主創新能力顯著增強,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保障國家安全的能力顯著增強,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基礎科學和前沿技術研究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響的科學技術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為在本世紀中葉成為世界科技強國奠定基礎。

  為深入貫徹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中央“決定”的精神,全面落實《綱要》的任務和部署,“十一五”期間,必須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要把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制約放在優先位置,力爭在能源、資源、環境、農業、信息等關鍵領域取得重大技術突破。二要積極發展對經濟增長有重大帶動作用、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三要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在信息、生命、空間、海洋、納米、新材料等戰略領域超前部署。四要加強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條件平臺建設,實施若干重大科學工程。五要按照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集中優勢力量,啟動一批重大專項。

  為順利實施《規劃綱要》,國務院正式發佈了《關於實施〈規劃綱要〉的若干配套政策》。具體內容包括:增加科技投入;進行稅收激勵;加大政府採購扶持;促進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激勵創造和保護知識産權;加快培養一批高層次創新人才;大力發展科普事業;建立和健全合理配置科技資源的統籌機制。“十一五”的工作重點是做好政策的細化工作,把自主創新的政策真正落到實處。

責編:劉棣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