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諾在生命的倒計時裏?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08日 09:36)
紛紛颺颺的雪花把翔山大地裝點的一片雪白。嚴冬的寒冷,並沒有擋住翼城縣兩坂村百姓“向農建要效益”的步伐。推土機、拖拉機,機聲隆隆;青年人、壯年人,人聲鼎沸。他們的目標是:冬春再苦戰,剷平六里垣,旱地變水田,建設好家園。此刻,站在自己“遺像”前的李鴻海,低頭默語:“鴻海啊,鴻海,你為什麼在這個時候又躺下?時間啊,你能否慢些走,給俺機會,再和群眾一道,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鼓把勁,出把力……”。
生 對 死 的 承 諾
生對死而言,人會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有人心驚膽顫,也有人大義凜然。?
李鴻海屬於後者,當他清楚地知道自己剩餘的時間不多的時候,毅然立“像”銘志,為生命倒計時,向死亡發起了強有力的挑戰。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絕不把“遺憾”帶進“棺材”。深埋在李鴻海心中的“遺憾”是自然和歷史形成的。?
座落在翼城縣城東的兩坂村,溝壑縱橫,十年九旱。生活在這裡的人們,面朝黃土背朝天,辛勤耕耘,艱苦勞作,世世代代沒能征服這窮山惡水的肆虐,致使建國30年,仍然山河依舊,面貌未改。
土生土長的李鴻海,從小就吃盡了苦頭,他目睹了父輩們生活的艱辛,立志要建設文明富強的新農村。他23歲加入中國共産黨,從保管員、生産隊長,一直到擔任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30年如一日,苦幹實幹,勤儉創業。無論填溝造地,還是打壩修渠,總是幹在最前面。尤其是1982年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之後,他心裏想的一直是老百姓,謀的一直是如何使兩坂村的老百姓富起來。?
1986年,李鴻海抓住機遇,壯大集體,並以個人名義籌措資金60萬元,為集體建起了一座小煤礦。以此為依託,村裏運輸、服務等行業迅速崛起。到1992年,全村人均收入突破2000元,從此兩坂村成為全縣聞名的小康村。李鴻海被縣委命名為“功勳黨支部書記”。一部分人先富了起來,但還有一些村民仍未解決溫飽問題,李鴻海仔細審視了自己的工作。是啊,村裏還有那麼多人沒幹的,沒花的,得為他們謀富路啊!要致富,農業結構不調整不行。種,就要種值錢的;養,就要養利大的。李鴻海風風火火,思謀著兩坂村結構調整,能夠讓大多數農民得到實惠的種養規劃。?
1996年至1998年,李鴻海在兩坂村時隱時現。有人説他“發”了,溜之大吉;有人説他“怕”了,遠走高飛。議論面前,李鴻海不屑一顧,依然撩起雙腿往外跑。陜西、山東、河南、內蒙古等,三天抱回幾條小狗,兩日牽回幾隻小鹿,還有紅提葡萄、大棗……引回來的項目,大大小小,越來越多。然而,長年的操心勞累,多日的奔波傷神,加之飲食起居的極不規律,使李鴻海積勞成疾,沉疴在身。?
一天,李鴻海多日來一直認為上火的胃真的“火”了,不僅吞食困難,而且吃了就吐。到醫院一查:晚期賁門癌。惡訊猶如晴天霹靂。妻兒老小個個都被驚的目瞪口呆,但李鴻海定過神來的第一句話卻是:“求你們替我保密”。時值1999年的冬天,擔任黨支部書記17年的李鴻海,又以高票當選為村委會主任。可是本該高興的事卻遭到了家人的極力反對。張羅著為父親做手術的兒子,連夜從縣城趕回村裏:“爸,你為村裏的事,操了一輩子的心,現在該歇歇啦。”從小就對李鴻海格外親熱的小妹也説:“哥,村裏的事那麼多,能幹完嗎?能人多的是,不缺咱一個。”?
李鴻海搖了搖頭説:“我知道這病的厲害,與其等死,不如一拼,心裏也好受點。”妻子看到鴻海毫無回頭的意思,便發出最後“通牒”:“先為自己再為別人吧,你要再當這個差,我就離開這個家!”“當了這麼多年幹部,沒有什麼貢獻,我不甘心啊,就讓我抓緊時間,多給群眾留點想頭吧。跟著我,這輩子你沒享啥福,等過後了,你再跟兒子進城吧。”面對受苦受累多半輩子的妻子,李鴻海的心中確有道不盡的愧疚。在第二天就職演説的群眾大會上,李鴻海精神振奮,慷慨陳詞,一口氣向村民許下了8個諾言:東接大棗西建棚,紅提葡萄挂園中;特種養殖鹿成群,農貿市場添新景;高山引水繞梁行,架橋修路飛彩虹;重師興教成村風,明日兩坂看後人。擲地有聲的話語,贏得了村民們陣陣喝彩:原來,李書記東奔西走,為的是大家,謀的是真事呀!?
然而有誰知道,真事的背後是血與淚的交融,生對死的承諾。??
大與小的抉擇
信為人本,一諾千金。兩坂村的村民們都知道李鴻海的稟性,要麼不説,要麼説了就得做。8個承諾,少説也得百萬,錢從何來?病情日重的李鴻海心急如焚。為籌集資金,他東奔西走,上至省裏,下至縣上,“磕頭”禱告,乞求“施捨”。不久,通村的大橋便奠基動工了。
這一天,村民們自發地敲起鑼鼓,放起鞭炮。李鴻海看在眼裏,喜在心裏,多日緊皺的眉頭舒展了開來。看著大橋工地,車水馬龍,機車轟鳴,李鴻海顯得異常振奮,這裡借錢買水泥,那裏組織運石材,圍著大橋日夜忙碌著……早已把兒子要求他儘快手術的事忘得一乾二淨。?
2000年7月19日,在建橋工地,李鴻海突然暈倒在河中。他終於被鄉親們送到了醫院。這次手術,胃切除了四分之三,食道切除了15厘米,肝切除了一葉。
手術後的第7天,李鴻海做的第一件事是跑到照相館為自己照了一張“遺像”,然後,家也沒回就到了架橋工地。老幹部李成斌掀起他的衣衫,看著手術後縫合線都還未拆的傷口,泣不成聲,哽咽著説:“李書記,你怎就不知善待自己?”?
“這修路的事,是咱兩坂村鄉親們盼了多年的大事,我不放心啊。”在生命的倒計時裏衝刺,別有一番緊迫感。村南的大橋工程還沒有完工,村東的酸棗接大棗工程又緊鑼密鼓地上馬了。?
此時,恰逢翼城縣委、政府向全縣提出了“十五期間在經濟總量上再造一個翼城”的宏偉目標,在農業調産方向上提出了“大棚進川、林果上山”的號召。李鴻海從鄉里開會回來,精神大振,連夜召開了支部、村委聯席會議,提出了“再造兩坂”的構想,並緊緊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動員群眾接大棗上大棚。?
兩坂村溝多、坡多、崖多,滿山遍野的棗刺有百年之稱,資源十分豐富,發展紅棗産業,優勢得天獨厚,前景十分誘人。?
精明的李鴻海,帶領群眾外出參觀,開闊眼界;又把群眾領到本村李博鴻的棗園,召開現場會,現身説教,典型引導。?
然而,學歸學,看歸看,村民們酸棗接大棗的積極性就是調動不起來。夜深人靜,李鴻海輾轉反側,百思不得其解。“這2分錢的本錢,5分鐘的技術,人人都能學,家家都能搞,怎麼就推不開呢?”終於,他想到了用政策調動。?
2001年正月,村委會向全村發出《告兩坂村民書》:接穗由村裏統一免費提供,每接活一株,村裏獎勵兩毛錢。村民李成福就是奔著這兩毛錢才去嫁接大棗的。他當年接活3000株,得到獎金600元,並收穫紅棗250公斤,賣了700余元。嘗到了甜頭的李成福,第二年與妻子一道,起早貪黑,一下子就接活大棗6000余株,當年總收入5000余元。一時間,村東接大棗紅紅火火,村西上大棚熱熱鬧鬧,村南栽葡萄緊緊張張,村北搞特養匆匆忙忙……“調産熱”熱透了兩坂。
2001年的春天是美好的。然而誰能想到,在這陽光明媚,萬物復蘇,孕育生命的春天,帶給李鴻海的卻是撕心裂肺的打擊。那是4月的一天,李鴻海帶人到外地學習紅提葡萄栽培技術,剛剛回到村上,人們就告訴他:“你家小兒子出了車禍,已送到縣醫院。”等他和妻子趕到醫院,兒子已永遠閉上了眼睛。“兒啊……”老夫妻倆癱倒在院中。自己黃土埋半身,死又何懼?可兒子畢竟只有22歲啊!“兒啊,爸爸對不起你呀……”老年喪子之痛,令李鴻海刻骨銘心。“兒子幾次讓你找工作,你卻硬留他在村裏搞建設,這下可留住了。兒啊,讓媽去陪你吧……”白髮人送黑髮人,令妻子悲痛欲絕。有人説:“李鴻海真要倒下了。”可在辦完兒子葬事的第3天,李鴻海又毅然地帶著84名村民踏上外出參觀的征程。未竟的事業支撐起了李鴻海疲憊的身軀。在大寨,李鴻海硬撐著和大家一座山一座山地轉,一個廠一個廠地看,從虎頭山到製衣廠,行了10多公里。白天儘管辛苦,李鴻海咬著牙還能堅持。但在晚上,李鴻海卻徹夜難熬,躺著睡覺,飯就要從嘴裏流出來,他只好坐一會,靠一會,等待天亮……大寨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勵著李鴻海的鬥志,大寨艱苦創業的精神更加堅定了李鴻海向群眾兌現諾言的決心。?
李鴻海結合縣委在農村黨員、幹部中開展的“雙五”活動,以培育産業為突破口,抓培訓,搞示範,強化服務,帶動黨員學技術,上項目,結對幫扶。3年時間,全村酸棗接大棗50萬株,被縣委、政府命名為“紅棗第一村”;興建高灌6處,幫助村民上蔬菜大棚30個;發展梅花鹿100頭;發展紅提葡萄120畝;退耕還林3045畝。幾項相加,年為農民增加收入50萬元。?
癌魔肆虐、失子之痛,事關的只是自己,只要天塌不下來,就不能動搖辦好8個承諾的決心,就得一門心思為老百姓謀利益。李鴻海在大與小的抉擇中,始終沒有迷失方向。
長和短的計劃?
每次到醫院,李鴻海問醫生最多的一句話是:“我還有多少時間?”為了兩坂村的今天和明天,李鴻海把目光投向了子孫後代。
村裏的幼兒教師李仙雅教學成績好,在全縣出了名。2001年,她被縣城育才幼兒園高薪聘請擔任了副園長。?
李鴻海聽説此事後,連夜趕到李仙雅的家裏,想將她留下。他先是苦口婆心,説服她的父母,後又進城做仙雅的工作:“咱村是不富裕,發的工資低,教學條件差,但很快會好的,有什麼條件儘管提,只要你回村,什麼都答應。”望著李書記瘦弱的身體,李仙雅亮出了自己的底牌:“李書記你看我回去自己辦學可以不可以?”“行,我大力支持。”回到村裏,不懂得什麼是社會辦學的李鴻海,為辦證費盡了週折。他找人整修校舍,購置教學設施……直到全村80名幼兒走進教室,他才松了一口氣。其實,早在1982年,李鴻海就瞄上了教育事業。當時牢寨煤礦向兩坂村退賠了土地佔用費12
萬元,很多人建議分發給群眾。是李鴻海説服幹部群眾,又多方籌資6萬元,建起全縣第一座現代化教學樓。今年縣上合併學校,又把中心校址選在兩坂村,生源擴大帶來的問題是校室不足和設施落後,李鴻海又大包大攬,表示一定滿足教學需要。目前,高小實驗樓的建設已破土動工。長抓基礎教育,李鴻海沒有停過步。?
短抓成人教育,李鴻海也沒有松過手。1983年,村裏得到鄰村村民佔地補償金3萬元,李鴻海又果斷決策,對植樹300株以上的戶,每戶補貼200元,幫助購買一台電視機,使兩坂村率先在全縣發展成為電視第一村。多年來,李鴻海把返鄉老幹部、老教師視為寶貴財富。每逢重大節日,總要登門一一看望;每逢外出參觀,總要邀請一同前往;每逢重大決策,總要預先通氣、商量……李鴻海的誠心終於打動了老幹部,使他們一個個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老黨員李博鴻,自從擔任紅棗協會會長以後,常年在地頭指導群眾嫁接,並組織老幹部們一道編印了《紅棗高産管理》小冊子,發給棗農。他説:“跟著李鴻海,幹的充實,活的有價值。”?
在老幹部們的倡導下,李鴻海又把注意力集中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建設上。矗立在村東的“紅棗亭”,記錄了全村幹部群眾發展紅棗産業的艱難歷程,展示了全縣紅棗第一村的美好前景。?
座落在村南的“發展亭”,纂刻著全村幹部群眾重教興學的捐款、建橋籌資的貢獻。位於七勇士殉難地的村北“勇士亭”,向人們講述著抗日英雄的動人事跡,教育後人不忘國恥,富民強國。
窮與富的認識??
在村裏,有人説李鴻海最窮,也有人説李鴻海最富。?
走進李鴻海的庭院,幾間破舊的北房已年久失修,衰微破敗,與大多村民的新房相比,恐怕要差好幾十年。屋內的幾件老古董,是父親留下的紀念。?
唯獨有臺14寸的彩電顯得十分耀眼,那是兒子孝敬父母的一份情愛。村民靳有德這樣評價他:“不抽煙、不喝酒、吃飯穿衣不講究。”至今,誰也不相信,李鴻海還欠兄弟姐妹6萬餘元。前幾年,遠在西安的表哥不時來兩坂催債,那是李鴻海為了給村裏通電借的款,時隔10年,表哥看沒了指望,便斷了這門親緣。為村裏辦煤礦,李鴻海零打碎敲,在大妹子家借了2萬多塊。後來村裏搞調産,李鴻海又讓兒子謊稱“訂親”,借來了7000余元。前幾天,大妹兒子結婚,妹夫上門要李鴻海“湊點錢”,他第一次低著頭和妹夫説:“你再想想辦法,那3萬塊錢,我死前一定還你。”上高灌,李鴻海把小妹夫去逝前留給孩子上學的錢墊了進去。建大橋,他又到小妹開的百貨店裏賒東西、拿現金,弄得小店幾乎不能開張。前幾天記者採訪,小妹看著哥哥犧惶,説:“那2000元錢不要了,算是給村裏做了點貢獻。”
李鴻海不是一個生性懶惰的人:無論春夏秋冬,天不亮便起床外出,天不黑總不著家門。李鴻海不是一個沒思路的人:辦煤礦,引鹿種,接大棗,上大棚,栽葡萄,建市場,是個行行通。李鴻海不是一個窩囊人:路子廣,關係多,信息靈,先後找回資金幾百萬元,幫助村民貸款幾百萬元。但李鴻海把賺錢的功夫花在了群眾身上,把賺錢的機遇讓給了他人。1996年,李鴻海從山東考察回來,買回了兩隻小鹿,在家裏喂了半年多,本想自己發展。但本村的村民李峰找他幾次,想把鹿種讓給自己。鴻海答應了,不但給李峰傳授了很多養鹿知識,而且把兩隻小鹿原價轉讓。如今,李峰已成為全村養鹿大戶,存欄17頭,每年收入都在萬元以上。並帶動全村14戶村民參加了養鹿協會,存欄100頭,年收入達20萬元。去年夏天,村裏的120畝葡萄園大面積遭受蟲害,李鴻海真是急瘋了。這裡聘技術員,那裏買農藥,招數用盡,不見效果。聽説曲沃的于風蘭是出了名的“葡萄狀元”,李鴻海便差人去請。誰知,去了幾次,就是請不來。李鴻海不得不拖著病體出馬,于風蘭終於跟李鴻海來到了兩坂。?
3年過去了,隨著1.5公里油路鋪設的最後完工,李鴻海向群眾作出的8個諾言一一兌現,全村人均收入今年將達到3000元。
兩坂村的老百姓富了,可他們的支書沒富。?
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村裏群眾,李鴻海的體重由105公斤急驟下降到60公斤。許多村裏看在眼裏,急在心上,想方設法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在李鴻海家門外的石頭上,經常看到今天一包紅糖、幾斤掛麵,明天一籃紅棗、半籃雞蛋……,那是群眾偷著送給鴻海的一點心意,因怕他不要而不得已採取的辦法。為了表彰李鴻海一心為民的精神,翼城縣委、臨汾市委于最近分別做出決定,號召幹部群眾向李鴻海學習。?
黨的十六大之後,李鴻海又一次立下誓言:生命不息,奮鬥不止,拼上老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在生命的倒計時裏,李鴻海繼續兌現著對群眾的諾言,實踐著對黨的誓言……
?
責編:馬芳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