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用生命兌現諾言的村支書李鴻海 > 正文

上下求索抓教育

央視國際 (2006年02月08日 15:00)

  “治貧先治愚,治愚抓教育”。多年來,李鴻海上下求索,不遺餘力。

  1982年,李鴻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伊始,牢寨煤礦向兩坂村退賠了土地佔用費12萬元。這是兩坂村有史以來最大的一筆收入,很多人建議分發給群眾。但李鴻海想,12萬元分給1100人口,人均只有100多元,解決不了村民脫貧的大問題。如何用好這筆資金,讓小資金髮揮大作用,李鴻海把仍設在破廟裏的學校納入了視野。他説:“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後代”。並説服幹部群眾,利用這筆資金,改善辦學條件。1983年初,李鴻海又多方籌資6萬元,花了18萬元建起上下兩層共50間的全縣第一座現代化教學樓。

  1983年,村裏又得到鄰村村民佔地補償金3萬元,李鴻海又果斷決策,對植樹300株以上的戶,每戶補貼200元,幫助村民購買電視機,使兩坂村率先在全縣發展為電視第一村。既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又使農民通過現代媒體潛移默化的影響,增長見識,解放思想,了解信息,學習技術。

  幼兒教師李仙雅教學成績好,在全縣出了名。2001年,她被縣城育才幼兒園以月薪1000元聘請擔任了副園長。李鴻海聽説此事後,連夜趕到李仙雅的家裏,首先做她父母的工作,又親自跑到了縣城懇求李仙雅回村任教。望著李鴻海瘦弱的身體,聽了他感人肺腑的話語:“有什麼條件儘管提,什麼都答應。”李仙雅在答應回村任教的同時,提出了自己辦學的要求。回到村裏,李鴻海主動找人整修校舍,購置教學設施,並辦回了社會辦學證書,先後花了一萬多元,直到全村80名幼兒走進教室,他才松了一口氣。

  多年來,李鴻海把返鄉老幹部、老教員視為村裏的寶貴財富。每逢重大節日,總要登門一一看望;每逢外出參觀,總要邀請一同前往;每逢重大決策,總要預先通氣、商量。李鴻海的誠心終於打動了他們,促使老幹部們一個個都積極參加集體活動。

  2002年,縣裏合併學校,西北片中心校址選在兩坂村,生源的擴大造成了校捨得不足,李鴻海又積極地籌措資金,滿足教學需要。目前,高小實驗樓已建成,內設學生宿舍、實驗室、圖書室,兩坂村農民技術學校也派上了用場。

責編:馬芳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