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王樂義:科技興農 勇於創新 > 正文

黃土地的脊梁——記優秀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央視國際 (2006年01月20日 09:51)

  90年代初以來,一場以種植冬暖式大棚蔬菜為標誌的“白色”浪潮席捲中國北方大地,結束了我國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鮮蔬菜的歷史。點燃這一“科技之火”、並使其形成燎原之勢的,竟是一位普通的山東農民,他就是被譽為中國“冬暖式大棚之父”的山東省壽光市孫集鎮三元朱村黨支部書記王樂義。

  艷陽高照,行駛在通往三元朱村的道路上,記者滿眼看到的都是對稱在道路兩旁的蔬菜大棚。靠著這些蔬菜大棚,王樂義帶著三元朱村人讓黃土生金,全村經濟總收入2550萬元,人均純收入近7600元。

  24年前,王樂義被黨員推選為村支部書記,當時的三元朱村是出了名的“要飯村”。這裡雖然已經有了冬天種黃瓜的塑料薄膜蔬菜棚,但種一季菜要燒上五六噸煤,生産成本高,收益卻不大。王樂義帶上乾糧三下東北取經,對本村大棚分別在大棚方位、墻體厚度、塑料薄膜的傾斜度、大棚骨架材料、塑料薄膜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改進,研製成功了我國北方深冬不需加溫的蔬菜大棚技術。

  但在推廣這一技術時,面對每個大棚5000多元的初期投入,村民們都被嚇回去了。

  王樂義召開了支部大會,他説:“為讓農民過上好日子,過去共産黨領著農民鬧革命,現在共産黨要帶領農民奔富路。黨員要在農民致富的過程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全村17名黨員建起17個示範大棚。春節前第一批越冬黃瓜頂著黃花帶著嫩刺新鮮上市,每個大棚平均純收入3萬元。

  17個大棚,像17面高揚的旗幟,讓三元朱人看到了希望。第二年,全村爭先恐後建起180多個大棚。

  王樂義説:“作為農村幹部來講,我們是幹啥的?不就是幹事的嘛,&&的嘛!作為一個黨員來講,哪艱苦就上哪去,哪困難就上哪去,一生為黨為人民,死都不怕,再沒有那麼個覺悟算什麼黨員啊?我能活一年就幹一年,能活十年就幹十年!”

  冬暖式大棚試驗成功後,王樂義又帶領村民大搞科技開發。他們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建成了綠色食品開發、保健菜實驗和大棚果樹優質苗木繁育三大高新技術基地。建起了集科研推廣、物資服務、科普培訓于一體的科技大樓,無公害蔬菜生産達到了國家標準;大面積開發綠色食品蔬菜,引進了國內外150多個名優新品種,試驗推廣了20多項新技術,使大棚産量翻了一番,效益增長了近一倍……

  三元朱村民趙俊娥説:“王書記撲倒身子帶領我們全村富起來了,我們都非常感激他,感謝共産黨的領導,他是真正的“三個代表”的實踐者。”

  1978年,王樂義被檢查出患了直腸癌。醫生給他做了直腸切除手術,在腰部開了一個排便孔。他就是這樣拖著虛弱的病軀一幹就是20多年。

  他只受過五年的小學教育,但他卻是高級農藝師,更有著經濟家一樣的眼光和魄力。三元朱村的老百姓也跟鐵了這位老支書,不僅因為他創造了蔬菜種植的奇跡,更因為他高尚的人格力量和無私奉獻的精神。

  68歲的村民王耀輝説:“他是個真正的共産黨員啊,確實是大公無私,自各的私事他不搞,就是為大夥辦了些好事啊。你問到任何人,都對他有個好看法,黨的政策好,樂義又按照黨的政策領著大家富起來。農民就是願意富起來,對黨的政策、對王樂義就是感激不盡,確實是感激不盡啊!”

  1990年整個一年,王樂義都撲在全縣的推廣大棚技術上。縣裏給他配了一部吉普車,一年跑了4萬多公里。有時一天跑11個鄉鎮、三四十個村,經常到家累得雙腿拖不動,趴在炕上起不來。那一年,全縣發展的5130個大棚全部獲得成功。

  1993年5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的主要領導慕名來到三元朱村考察,他對王樂義説:“新疆一年中有8個月吃菜要從外地運,你能不能幫助我們新疆發展大棚菜?”王樂義高興的答應下來,一年間,他帶領幾十名農業技術員走進新疆,從南疆到北疆,一路走,一路傳授大棚蔬菜技術。兩三年的時間,冬暖式大棚已在新疆遍地開花,結束了新疆一年8個月吃菜靠外運的歷史。

  1995年7月,王樂義來到延安傳授大棚技術,給當地一千多名技術骨幹講課。他發高燒到了39度半,仍然一口氣從上午9點鐘講到下午1點半,直到暈倒在講臺上。

  十年來,全國各地已有一百多萬群眾在壽光取到了致富真經。王樂義説,支部當初搞大棚,就不是為了哪幾個人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共同富裕才是富。王樂義還在全國11個省、市、自治區義務舉辦培訓班 3000多期,村裏每年派出技術員達幾百人次。越是艱苦的地方,王樂義越是親自去,他走到哪,致富的腳印就延伸到哪。如今,冬暖式蔬菜大棚遍佈大河上下,三元朱村科技致富的星星之火漸漸燃遍了全國。來源:中廣網 

責編:朱亞菲 來源:CCTV.com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