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玄奘之路》CCTV大型文化考察活動 > 正文

玄奘途經重要城市及主要與唐、佛教相關遺址國內篇

八) 跋祿迦國(姑墨國,今阿克蘇境內)

  在冰雪甫融的春季,玄奘到達跋祿迦國,在這裡住了一晚,繼而翻越淩山,出今中國國境。在《大唐西域記》中,玄奘記錄道:“此則蔥嶺北原。水多東流矣。山谷積雪春夏合凍。雖時消泮尋復結冰。經途險阻寒風慘烈。多暴龍難淩犯行人。由此路者。不得赭衣持瓠大聲叫喚。微有違犯災禍目睹。暴風奮發飛沙雨石。遇者喪沒難以全生。”

  “玄奘之路”考察隊將考察玄奘可能翻越天山的地方,並希望能夠確認哪一處是玄奘真正翻越天山處:

  A.淩山是跋達嶺,出境的具體地點是烏什縣西別迭裏山口。

  B.淩山是木素爾嶺(冰達坂),出境的具體地點是在昭蘇縣木札爾特達坂。此地如今已是一條國道。

  
九)朅盤陀國(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

  因為與高昌王的約定,玄奘從印度不走海陸而走陸路返國。“玄奘從支那來,至國西界,有國名高昌,其王明睿樂法,見玄奘來此訪道,深生隨喜,資給豐厚,願法師還日相過,情不能違。今者還須北路而去。”

  經考證,玄奘經帕米爾高原的瓦罕通道,由位於塔什庫爾幹塔吉克自治縣的明鐵蓋達坂進入今中國國境。這裡,在玄奘筆下就是朅盤陀國。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朅盤陀國方圓二千多裏,都城以石嶺為城基,背靠徒多河,方圓二十多裏,山嶺相連,平原地帶狹小。

  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了許多相關朅盤陀國的遺跡和傳説。在塔什庫爾幹自治縣裏,這些遺跡都保存得非常完整,甚至有些傳説也有具體的遺跡。

  塔什庫爾幹石頭城

  玄奘説,朅盤陀國“國大都城基大石嶺,背徒多河”。該大石嶺就是位於塔吉克自治縣東北角的塔什庫爾幹石頭城,是朅盤陀國都城遺址。從漢朝的“蒲犁國”,三國時期至唐開元年間的朅盤陀國和受唐朝安西都護管轄的“蔥嶺守護”,及清的“色勒庫回莊”和“蒲犁廳”,石頭城一直是這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的樞紐。石頭城大至可分為內外兩部,內城保存完整。至今可以見到一些露出地面的城墻和宮府、住宅和佛廟遺址。塔什庫爾幹與南京石頭城和遼寧石頭城並稱中國三大石頭城。

  徒多河

  徒多河是葉爾羌河的河源之一,在塔什庫爾干城下流過。葉爾羌河、和田河與阿克蘇河匯流而成中國最大的內陸河塔裏木河。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序論》裏説,鐵輪王所統治的瞻部洲中心的阿那婆答多池北面流出徒多河……有人説徒多河潛入地下,成為地下河,又從積石山復出城為黃河的源頭。

  公主堡

  玄奘還記錄道:傳説該國的祖先的母親為漢土之人,父親為日天之神,因此他們自稱為“漢日天種”。這與塔什庫爾幹塔吉爾人“太陽部落”的稱謂非常符合。民間傳説其先祖的母親是漢土來的公主,因此這也帶來了另一個著名遺址克孜庫爾幹,意為“公主堡”。

  克孜庫爾幹位位於塔什庫爾干城南古絲綢之路咽喉地段卡拉其古峽谷的一座海拔4000多米的高山上。北側可通皮斯嶺大坂,是絲綢之路南道上的重要樞紐。儘管傳説中這就是傳説中的公主居住的地方,但這處遺址經考證,實際上是南北朝時期保衛絲綢之路交通安全的一處軍事設施,也是我國目前所知的最高的古代城堡之一。

  唐王城:位於喀什地區巴楚縣城東北60多公里處的代熱瓦孜塔格山(大門山)南端山口的北山東側。唐代尉頭州城遺址,為唐代龜茲國遺跡。當地少數民族稱之為“托庫孜薩熱依” 古城,建於公元前206年,距今約有2200年的歷史。

  
十)瞿薩旦那國(和田)

  玄奘所稱之瞿薩旦那國(于闐),就是今日的和田地區。和田地區古代有皮山、于闐、渠勒、精絕、戎盧諸國。到魏晉時期,皮山、渠勒、戎盧、精絕等城邦國被于闐兼併,這時的于闐就相當於現在和田地區的範圍,唐代時亦是如此。同玄奘經歷的時代一樣,今天,和田地區仍然以織毯、玉石、絲綢聞名。

  白玉河:《大唐西域記》“城東南百餘裏有河西北流”:河指的是當今玉龍喀什河(突厥語意為“白玉”)。

  《大唐西域記》記載傳説玉龍喀什河突然斷流,河神夫亡,國內選一貴臣配為夫,則水流如舊。大臣入河後有白馬負著一大鼓和一封書信浮出河面。玄奘記錄“歲月浸遠龍鼓久無。舊懸之處今仍有鼓池側伽藍,荒圮無僧”。據斯坦因在《古代和闐》一書中説,在姚頭岡東南有一湖,突厥語中的意思為“明亮之湖”,約四分之三平方英里。在此湖之東南有一當地稱為“鼓室”的大土堆,當為此“鼓池側伽藍”。

  中國歷史上長期使用的上等和田玉主要來自和田的兩條河,即以出産白玉而著稱的玉龍喀什河(白玉河),和以出産青玉聞名的喀拉喀什河(墨玉河)。這兩條億萬年的古河流都發源於崑崙山主脈的北坡,在崑崙山北部的深山峽谷中奔流一段距離後,又向北切過崑崙山最北部的一道山脊進入塔裏木盆地,在盆地中,兩條河並行向北流過約一百六十公里後,在科什拉什附近匯集成和田河。

  熱瓦克佛寺遺址:位於洛浦縣吉亞鄉西北70公里處的沙漠中,是和田地區保存較好的惟一具有犍陀羅風格的佛寺遺址。興衰年代為公元2--10世紀。維吾爾語的意思為"樓閣"、"亭臺", 它是一組以佛塔為中心的佛寺建築群。佛塔由院墻、院外院落包圍。院墻內外有大量壁畫、泥塑佛像。壁畫中的故事都是佛教故事,有輪迴圖之類。泥塑佛像靠貼在院墻內外兩壁。佛塔外還散佈著大量紅、灰色陶片、佛像殘片等。這座佛寺突出的犍陀羅風格正是絲綢之路上佛教由印度東傳至中原的明證。也是研究犍陀羅藝術的寶庫。

  特約幹遺址:和田縣城西約10公里處,面積約10平方公里。文化層被掩蓋在厚3-6米的洪積層下。屬於3-8世紀時古于闐國的一處重要遺址。

  
本篇文章共有 5 頁,當前為第 4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