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途經重要城市及主要與唐、佛教相關遺址 國內篇
三)瓜州
涼州都督李大亮得知玄奘欲出國西行,便據太宗“疆場未遠,禁約百姓,不許出塞”的敕令,逼令玄奘返回長安。河西地區的佛教大師惠威法師,派名叫惠琳和道整的兩個弟子將玄奘送出涼州。此後玄奘晝伏夜行,到達瓜州。玄奘在瓜州受佛教徒刺史豐厚接待,停留一月有餘。涼州都督李大亮追捕令到涼州,但瓜州州吏李昌撕毀追捕文牒。隨後,玄奘跟前西域僧人石槃陀、帶著胡人的老馬出玉門關。
1. 唐玉門關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唐詩這樣寫道。儘管春風吹不度,唐代的玉門關依然是古代中國西北疆域的著名重鎮,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和交通要塞。隨著時代的變遷,唐玉門關漸漸退出了歷史舞臺,消失在西北荒原中。從晚清時起,歷史學家和學者們開始尋找盛唐名句中的玉門關。晚清時期的史學家陶保廉最早將唐“玉門關”的大致範圍定在甘肅省安西縣雙塔堡遺址(清朝建造,內有廟宇、城樓等建築)以西、兔葫蘆河以東。上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夏鼎、向達率西北科學考察團歷史考古組在河西走廊進行考古調查,認為唐“玉門關”在雙塔堡附近。但唐玉門的具體位置,學術界一直沒有定論。
這次的“玄奘之路”文化考察活動,將致力於解決這一考古學上的謎題。有專家相信,唐玉門關關城的具體位置極有可能在安西縣雙塔水庫以下。隨著當代攝影技術的發展,中央電視臺將出動水下攝影,以獲得第一手資料,協助專家們解決學術界關於這一問題的紛爭。
2. 鎖陽城遺址
鎖陽城位於河西走廊西端的安西縣中南部。鎖陽城始建於漢,興于隋唐,其它各代都有不同程度的重修和利用。其形制保存了典型的唐代古城風格。玄奘當在此城內居住。
3. 榆林窟
榆林窟又名萬佛峽,是我國著名的石窟之一。從洞窟形式、表現內容和藝術風格看,與莫高窟十分相似,是莫高窟藝術系統的一個分支,歷來被國內外學者所重視。至今創建年代雖無文字可考,但從洞窟形式和有關題記推斷,當開創于隋唐以前。29窟還有一幅與玄奘相關的西夏壁畫《玄奘取經圖》,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稀世珍寶。
四)伊吾(哈密)
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便是西域。對西域的定義各有不同。狹義的西域包括玉門關、陽關以西,蔥嶺以東,崑崙山脈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的地區;廣義的西域擴大到中亞、西亞和南亞的廣大地區,這片廣闊的區域裏分佈著大大小小的國家。不過,玄奘出行時,玉門關、陽關以西是西域。當玄奘回國時,唐王朝的疆域大大擴展,高昌王國被滅,在其舊地設立西州,因此玄奘口述的《大唐西域記》中西域的第一個國家是阿耆尼國(焉耆)。
玄奘到達的第一個西域國家是伊吾,這裡是胡人的土地。伊吾佛寺裏的老漢僧抱住玄奘痛哭,因為在暮年還能看到來自中原故土的人。哈密古稱昆莫,漢時稱伊吾或伊吾盧,唐稱伊州,元稱哈密力,明以後稱哈密。哈密地區是西域與中原的交通要衝,被稱為“西域襟喉”。
白楊溝佛寺遺址:位於哈密市柳樹泉農場白楊溝村東1公里處的白楊河上遊。白楊河水自中部流過,將其分成東西兩部分,當地維吾爾族人稱為“臺藏”。此係唐代佛教興盛時期的大型佛教遺址,是哈密地區年代較早、規模最大的一座寺院。
五) 高昌
出莫賀延磧,途經仞吾河,玄奘歷經九死一生,到達高昌。高昌城作為“絲綢之路”上的國際商會,政治、軍事、文化、宗教中心,在元代以前1400多年的漫長歲月中,曾經繁盛一時。高昌之地,漢代屬於三十六國之一的車師。前涼時成為前涼的一個郡——高昌郡時代。460年,北涼殘余勢力在這裡繼續維持大涼王朝——高昌國時代。502年起金城(蘭州)人麴嘉建立新的王朝——麴氏高昌時代。玄奘路過高昌時,高昌王麴文泰在位。貞觀十四年(640)唐太宗派兵平定高昌,開始了唐朝經營西域的歷程。麴文泰在戰爭之前病遜。唐朝在高昌之地設西州——西州時期。唐設立西州的同時,在高昌的交河城也設立安西都護府,是經營西域的具體機構。
高昌故城:吐魯番市東偏南約46公里火焰鄉所在地附近。城郭高聳,街衙縱橫。護城河道的殘跡猶存。城垣保存基本完好,分內城、外城、宮城三重。每面大體有兩座城門,而以西面以北的城門保存最好,有曲折的甕城。宮城為長方形,居城北部,尚存多座3-4米高的土臺,當時為回鶻高昌宮廷所在。外城內西南有一大型寺院,由山門、庭院、講經堂、藏經樓、大殿、僧房等組成。玄奘滯留高昌講經月余,當在此寺內。外城內東南部有一小型寺院,殘存的壁畫較大寺完美。
柏孜克裏克千佛洞:吐魯番以東略偏北的火焰山峽谷木頭溝中,距市區約48公里,唐代名為“寧戎窟”。石窟77個,殘余壁畫40余幅。石窟群中最早的洞窟,約為麴氏高昌時所建,後歷唐至元,一直為吐魯番地區的佛教聖地。西州回鶻時期,為回鶻國王的王家寺院。
火焰山:主峰位於吐魯番市區以東約40公里處,《西遊記》故事中火焰山的原型。
高昌樂:唐代十部樂之一。南北朝時,代表高昌樂舞體系的《高昌樂》就已形成。公元609,隋煬帝西巡河西走廊時,高昌國王麴伯雅就率王子麴文泰到甘肅張掖一帶晉見皇帝,並跟隨隋煬帝征討高麗。其間,隨行的藝人將《高昌樂》傳人中原地區。據《隋書 音樂志》記載,隋大業六年(610),西域各國派使前來長安,向凱旋的隋煬帝朝貢。這時,高昌國正式派了一個高昌樂舞團到京城獻演《聖明樂曲》。著名的高昌樂舞轟動朝野,傾倒京華。為了保留來自異域的歌舞藝術,隋煬帝還命宮廷樂隊學習排練高昌樂《聖明樂曲》,在仁壽宮演出。這兩次別開生面的演出,在都城掀起一陣高昌樂舞熱潮,演出盛況被載入歷史文獻。
至唐太宗時,侯君集率唐朝大軍揮師西進,征討叛逆,平滅高昌,從高昌帶回《高昌樂》及其表演藝人。原先在隋代宮廷音樂七部樂和隋及唐初宮廷音樂九部樂中,都沒有列入《高昌樂》。這次從高昌帶回的高昌樂舞,又一次在京都引起熱烈反響,所以唐太宗在貞觀年間決定廢除原九部樂中的《文康樂》(又稱《禮畢樂》,即結束時演奏的樂部),除增加燕樂外,又補充《高昌樂》,使唐朝宮廷音樂成為十部,即燕樂、清商樂、西涼樂、天竺樂、高麗樂、龜茲樂、安國樂、疏勒樂、康國樂、高昌樂。
|
本篇文章共有 5 頁,當前為第 2 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