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導彈司令員楊業功 > 正文

法制日報:礪我神劍 厥功甚偉
——記第二炮兵某基地原司令員楊業功少將(一)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27日 11:12)

  [題記]這是我第一次深深地踏入軍營。在綠蔭掩映的營房,在雜草叢生的陣地,在高聳挺立的導彈面前,一個名字回 蕩在我的耳畔,一個身影佇立在我的眼前,雖然我們從沒謀面,雖然我們不曾有過交談。沐浴著南國的酷暑驕陽,我想起了魏巍的名篇《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個叫楊業功的漢子,身材不高,自嘲三等殘廢;話語乾脆,操湖北口音;41年軍旅生涯在他的眉宇間打上了令人過目不忘的“楊業功烙印”———一位標準職業軍人的烙印;外表平靜淡泊,內心波瀾壯闊,充盈著一股軍人的使命責任與壯志豪情。

  在處處瀰漫他的氣息、奮鬥與斯獻身於斯的軍營中,他以一雙遙望遠方的眼神,凝視著年輕一代將士的成長;他的嘴角微微翕動,仿佛在叮嚀著什麼。那些被他指揮、鼓舞過的官兵,如今對著他的遺像,除了哀痛惋惜唏噓,便是化做無窮的信心和動力。和他朝夕相處的戰友們懷念他,我們這些採訪者懷念他,因為他的忠魂傲骨,因為他與共和國導彈並肩飛行的59載人生軌跡。

  2004年7月2日,將星隕落,白花、蒼松,淚飛化雨。“他是累死的……如果他不那麼拼命,如果他及早治療,不會走得這麼早……”基地機關門診部主任潘瑞高在我面前泣不成聲。

  一年了,楊業功離開他摯愛的戰友已經整整365個日夜。我們走進他曾經工作、生活、戰鬥的基地和部隊,去閱讀他用不朽人生寫成的鴻篇巨制———

  楊業功,1935年出生,1963年8月從湖北省應城市入伍,1966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戰士、班長、排長、參謀、作訓處長、旅長、基地副參謀長、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少將軍銜。參與籌建了我軍第一個某新型導彈旅,組織發射了第一枚某新型導彈。先後參加了國慶五十週年大閱兵及多次重大軍事行動,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兩次。2003年當選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

  “作為一名軍人,最大的遺憾是沒有打過仗,最大的幸福是國家處在一個和平盛世,國泰民安是軍人的最大幸福”

  楊業功走了,但妻子楊玉珍説起他患病初期的情景仍淚濕眼眶,“2002年,他跟我説肚子老脹,不想吃東西。每次下部隊,司機都囑咐下面準備稀飯。那時我就勸他到醫院查查。他説工作忙,沒時間。我那時要是再堅決點兒就好了!”

  我久久注視著像鄰家街坊一樣和藹的楊阿姨,聽她講述內心的酸楚和愧疚。“直到2003年11月,老楊在長沙國防科技大學參加全軍高級幹部高科技知識培訓班上課時暈倒。基地機關門診部主任潘瑞高打電話給我,叫我一起去長沙看望老楊。一種不祥的預感籠罩著我的心頭。”

  十二指腸腺瘤癌變,癌細胞已經轉移,必須儘快手術。這是長沙263醫院對楊業功的初步診斷結果。3天后,楊業功被轉到第二軍醫大學長海醫院。手術前,楊業功在病床上完成了1萬多字的“述職報告”。

  誰能想到,這竟是他最後一次向黨組織的述職報告。

  我走在基地的林蔭道上,整理著上百位被採訪者提供的素材———

  上個世紀90年代初,楊業功所在基地光榮地肩負起鍛造共和國拳頭部隊的特殊使命。籌建我軍歷史上第一支某新型導彈旅的具體工作落在楊業功和他的戰友們肩上。

  籌建初期,他夜以繼日,奔赴武器生産廠家、科研院所考察,到基層調研。楊業功從全基地官兵中遴選“種子隊員”,組織部隊進廠跟蹤新武器生産,學習操作和指揮技能,以超常舉措培訓“酵母”人才;組織編寫指揮程序、教材,超前探索模擬訓練、倣真訓練及心理訓練方法;按照“抓緊建、提前建”的原則,快速組織作戰陣地使用檢驗和戰場資源調查,加緊作戰陣地建設;大膽摸索具有新型導彈部隊特點的管理和訓練模式……

  我軍第一支某新型導彈旅雛形初現。對於這支新型部隊的建設,不少官兵認為,這只是武器的轉型,訓練方法、手段仍然可以沿襲老裝備的傳統做法,有的甚至把沒有訓練器材、教材作為降低訓練標準的理由。對此,楊業功不無憂慮地説:“抓新型導彈部隊建設,必須站在軍委新時期戰略方針的高度來謀劃,時刻思考如何能打仗、如何打勝仗的問題。”

  隆冬時節,部隊來到某地進行某新型武器低溫試驗性訓練。茫茫戈壁,呵氣成霧,滴水成冰。在這樣惡劣的氣候下,每天淩晨,楊業功都要帶著部隊在-25℃以下的環境中攜裝拉動3至4個小時。連續15天,楊業功在現場親手記錄了大量的試驗數據,為新型導彈的定型列裝和快速裝備部隊提供了科學依據,還摸索出一套導彈武器高寒環境作戰的經驗。

  新型導彈部隊無陣地、缺裝備、少人才的問題逐步得以解決,全新的管理模式、建設思路、訓練方法在探索中形成。某導彈旅當年組建、當年形成戰鬥力、當年圓滿完成實彈發射任務,實現了“沒有武器能訓練,有了武器能打仗”的目標。

  1999年6月,楊業功走上基地司令員崗位。

  面對特殊的崗位、特殊的使命,楊業功感到肩頭的擔子重若千鈞。他清醒地意識到,如果自己和黨委一班人不能把“決戰決勝”作為一個重大問題來思考,把加緊做好打贏準備作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扭住不放,把戰鬥力的生成提高作為一切工作的標準來檢驗,就會影響基地軍事鬥爭準備進程。在緊接著召開的黨委擴大會上,他提出了新型導彈部隊建設必須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緊迫感,真抓實備。

  新型導彈部隊是我軍未來戰爭決戰決勝的法寶。如何讓部隊訓練和整體建設與實戰近一些、再近一些,楊業功從未來信息化戰爭需要出發,提出建立基地戰略數據庫,帶領有關人員研究作戰方案數字化,創新代碼指揮模式,建議利用一切機會錘煉部隊應急機動作戰能力。

  陣地是新型導彈部隊作戰的重要依託,也是強敵打擊的重點目標。在戰區發射場坪的配置上,他的思考高人一籌。他明確提出,必須有備份。有的人持不同意見,認為建多了也是浪費。楊業功卻強調:有備無患。沒有實戰意識,在未來戰爭中註定要吃敗仗。同時,他還總結出“戰場建設12個要素”,創造性地提出“三個服從”和“四個有利於”的作戰理論,引領戰鬥力建設向高質量、高速度邁進。

  與楊業功共事十年的繼任者、現任基地司令員劉際琛最了解老戰友的心跡,儘管他們已經陰陽兩隔,“楊業功給人最深的印象就是他的軍人氣質,他對導彈部隊建設事業的追求始終如一,他的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緊迫意識貫穿整個工作。站在全局的角度組織籌劃是軍事鬥爭準備的關鍵所在,也是楊業功一生工作奮鬥的目標。”

  現代戰爭需要鬥勇,更靠鬥智。未來高技術局部戰爭既是裝備的較量,也是人才的較量。楊業功把儲備打贏人才擺在突出的地位,採取超常舉措,闖出一條人才培養的速成之路。

  新型導彈部隊組建之初,按照“超前訓練、提前介入”的模式,將操作骨幹送到廠家跟蹤武器研製和武器試驗發射的全過程,曾為基地培養了一批“種子”人才。

  現任基地參謀長的高津對我説,一段時間後,楊業功通過認真考察提出,這種人才培養方式與部隊快速發展的形勢還不相適應,還必須利用已具備全面作戰能力的新型導彈部隊訓練的時機進行帶訓,將新組建部隊的操作骨幹與已經形成作戰能力的部隊一起跟訓,並建議增加進場次數,將進場訓練每次一個營變成兩個營,實行一個單元操作、多個單元觀摩的訓練方式,使每次訓練、發射都能多方受益。此舉作為前者的補充和創新,超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骨幹人才。

責編:陳桑桑 來源:法制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