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建設節約型社會 > 正文

小荷初綻麗且芳——江蘇循環經濟采風

央視國際 (2004年12月23日 14:35)

  歷史的車輪駛入21世紀後,一種可以使環境與經濟“化敵為友”的全新發展模式———循環經濟,又在江蘇這片充滿生機的土地上開花結果。前不久記者到這裡採訪時,聽到了循環經濟在田野、在工廠彈奏出的和諧樂章……

  稻蟹共生,藕嫩魚肥……循環理念催生的有機農業,既使農田産出成倍增加,又從根本上杜絕了農業污染

  説起電影《柳堡的故事》,恐怕30歲以上的人們還記憶猶新。電影中動人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地處蘇中的揚州市寶應縣。

  “這大米真香!”“這藕真好吃!”到寶應時已是中午,味道鮮美的農家菜讓我們這些從京城來的記者讚不絕口。

  “那當然,你們吃的都是有機食品啊!”寶應縣環保局長張國順滿臉自豪。

  什麼是有機食品?在射陽湖鎮荷園有機藕基地,幾位農民正在水中踩藕。張局長指著水面上漂浮的又長又白的荷藕,向我們現場説法:“這藕塘裏不僅長藕,還養鴨、泥鰍、黃鱔,泥鰍吃泥裏的害蟲,魚屎鴨糞是上好的肥料,所以不用施農藥,不用加人工飼料———荷藕長不好、味不香才怪呢。”

  藕塘主人告訴我們:這種“藕田”每畝産藕1000公斤、泥鰍50公斤、黃鱔50公斤,年收入可達2500元,能比單純種藕增收1000多元。

  同樣讓寶應人引以為豪的,還有稻蟹共生、稻鴨共作、池塘種草養螺等多種生態種養模式。其中,養蟹的稻田每畝平均産蟹30公斤、收稻300公斤,畝産值在4000元以上,是常規糧田的4—5倍。

  據介紹,寶應縣目前正在建設有機稻5000畝、有機蟹3000畝、有機藕4500畝。由於不打農藥、不用化肥,這些有機食品不僅品質純正,而且沒有污染,受到上海、北京及國外顧客的青睞,儘管其價格是普通食品的幾倍,還是供不應求。

  有機農業不僅經濟效益可觀,還從源頭上杜絕了農藥、化肥的使用,保證了土壤和水質安全,可謂一舉兩得。

  一粒大豆“串”起工廠和田野,一個企業引來一條産業鏈,循環理念催生連鎖效應

  大豆榨油,豆粕做豆餅,這是沿襲了幾十年的“大豆經濟”。在常熟市,循環理念卻顛覆了這一傳統,拉長了大豆的生産鏈條,在農田與工廠之間形成了環環相扣的閉路循環。

  “這些天鵝絨般的絲巾、內衣、毛衫,是用豆粕做成的?”為消除記者的疑慮,常熟市江河天絨絲纖維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問黃鶴洲把大家帶到産品流程示意圖前,娓娓道來:通過生物化學工程等高新技術,把豆粕中的球型蛋白提取、提純,然後改變其空間結構,並與高聚物接枝共混製成一定濃度、粘度的紡絲溶液,經熟成後,再通過濕法拉絲、熱拉伸、後整理工藝製成纖維……

  更讓黃先生得意的,是大豆串起的産業鏈:常熟市金城有限公司採用低溫榨油技術提取食用油,産生的豆粕送江河公司製成蛋白纖維,豆渣送常禾生物有機肥料有限公司製成飼料、肥料,然後送回到農田,反哺農業……

  如果説常熟的大豆産業鏈是一花獨放,那麼在張家港市落戶的江蘇揚子江國際化學工業園的“綠色招商”,則是“多業並舉”。

  張家港市環保局局長趙建明介紹説:所謂“綠色招商”,是指在現有産業結構與園區産業定位的基礎上,按照循環經濟理念,在招商時優先考慮延伸産業工藝鏈條,補鏈引資,從而搭建工業生態系統。

  在化學工業園,我們看到了“綠色招商”的成果:先期入園的蘇州精細化工的産品有氯氣、氫氣、氯化氫等,工業園據此引進了以氯氣、氫氣、氯化氫等為原料生産一氯甲烷、三氯甲烷的美國某公司;該公司生産的三氯甲烷則成為常熟工業園多家製冷劑企業的原料,一氯甲烷則招來了以此為原料的多個有機硅項目。

  此外,該工業園內還有多條上下游産品“唇齒相依”的産業鏈已初具規模:華源化工鏈條、棕櫚油鏈條、東海糧油鏈條……

  “實踐證明,循環經濟使上遊企業的産品或廢物成為下游企業的原料,不僅實現了資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最小化,還在很大程度上減少了企業的運輸、佔地成本。”管委會副主任季頌元對“綠色招商”充滿信心:“園區企業間、産業間可以銜接的鏈條還有很多,空間很大。隨著項目的進展,産業鏈將逐漸演變成有序的生態工業網絡結構,從而使揚子江國際化工園成為名副其實的生態工業園。”

  要想使循環經濟“春色滿園”,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強有力支持和相關部門的聯合攻關

  從字面上看,“循環經濟”似乎是經濟部門的事,環保部門為何如此熱衷?揚州市環保局局長徐洪喜的回答,道出了許多環保官員的初衷,“環保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産生的問題,如果還像以前那樣,撇開經濟建設,就環保抓環保,只能是死路一條,費力不討好。而國內外的實踐説明,循環經濟是從根本上削減污染、使經濟與環保實現雙贏的發展模式,解決了環保與經濟‘兩張皮’的尷尬———推動循環經濟,環保部門沒有理由袖手旁觀。”

  從全省範圍看,循環經濟目前在江蘇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面臨的困難和障礙還很多,要想“百花齊放滿園春”,離不開宏觀政策的強有力支持和相關部門的聯合攻關。

  寶應縣縣長林正玉認為,作為循環經濟在農業領域的最佳體現,有機農業“其效也顯、其路也艱”———

  首先,土地有界、污染無界,有機農業要想做大做強,單靠一家一戶難以完成,要想集中連片地大規模推開,只有對現行的土地承包政策進行合理調整,才能更好更快地操作;

  其次,要搞有機農業,原有的土地必須休耕3年,以消除土壤中的污染物,這期間的損失誰來補償?此外,有機農業不能用農藥、化肥,全靠搭配合理的有機肥,目前還有許多技術問題等待破解;

  再次,目前國內真正的有機食品少而又少,許多不法商販看好其高利潤,千方百計造假,致使假有機食品盛行,既影響了有機食品的形象,又侵犯了有機食品生産者和消費者的權益,急需全國範圍內的打假。

  農業是如此,循環經濟在工業領域同樣面臨諸多困難。揚州市副市長桑光裕指出,循環經濟離不開高科技的支撐,而相關研發投入相當大。從國外經驗來看,如果沒有政府強有力的政策、資金支持,企業的積極性難以調動。同時,循環經濟不是一個地區、一個行業、一個部門的事兒,需要地區聯動、行業互動、部門攜手。

  “要想儘快改變目前高消耗、高污染、低産出的發展模式,使循環經濟儘快由理念轉化為實踐、由點推廣到面,還需要國家早日出臺相關激勵措施,大力助推。”她懇切地告訴我們。

責編:朱亞菲  來源:人民日報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