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海上升明月 兩岸一家親 > 正文

華夏兩岸溯古源

央視國際 (2001年10月11日 19:56)

  祖國大陸與台灣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海峽兩岸的考古學家、人類學家和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考證認為:台灣海峽在15000萬年前是陸地,遠古時代的大陸與台灣是連成一體的,台灣是大陸的一部分。現在的台灣海峽是海陸變遷形成的。早在原始社會,大陸古人類便直接或間接從大陸移居台灣,成為台灣的先民。大陸與台灣一水相連、語言相通、習俗相同、骨肉相親,海峽兩岸人民自古是一家。

  台灣海峽有座"東山陸橋"

  20世紀80年代,就有學者從古地理學和考古學的角度考察認為,大約距今2.5萬年時,氣候急劇變冷,整個東部海面大幅度下降,到距今1.8萬年時,海面下降至最低位置(大約低於現代海面150米左右),於是華南沿海形成寬達上千公里的遼闊濱海平原,很多河流一直延伸到濱海平原的外緣,並形成許多河谷。台灣海峽海底河谷有向南及向北二大河系,一係向南流入中國南海海底,一係向北流入東海海底。

  最近幾年,台灣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台中縣、南投縣、嘉義縣、台南縣、高雄市、屏東縣等地都先後發現有犀牛、劍齒象、劍虎、野牛、古鹿、野豬等化石。這些動物化石與四川、浙江、廣西等地洞穴堆積層中所發現動物化石十分相似,這是由於新生代第四紀時,海水退出台灣海峽,大陸與台灣連成一片陸地,華南的劍齒象、犀牛、古鹿、野牛、野豬等不斷從大陸移往台灣的結果。因此,大陸與台灣同時存在相似的哺乳動物化石。

  近年來,福建東山縣博物館通過海底考古挖掘,收集到亞洲象、犀牛、熊、野豬、水牛、斑鹿、野馬等哺乳類動物化石達3100多件,化石數量之多、品種之全為大陸所罕見,而且這些動物化石與台灣出土的動物化石有驚人的一致。這就足以證明台灣海峽有"東山陸橋"的存在。東山縣博物館館長陳立群説,大約在1.5萬年前,海平面比現在低130米。"東山陸橋"平均在水下60米至90米不等,換言之,早在10000年左右的時間裏,先人們通過"東山陸橋"往來海峽兩岸。

  中美兩國科學家經過多次考察,一致認為在台灣海峽有一條淺灘,從福建東山島向東偏南延伸,經台灣海峽至澎湖列島,最後連接台南。它曾是連接兩岸的"橋梁",被稱為"東山陸橋"。

  台灣與大陸古文化的一致性

  1968年,台灣在台東縣長濱鄉八仙洞考古發掘中,獲得大量舊石器時期的遺物,其中有石器數千件,骨角器近百件,不少石器有加工痕跡,骨角器中有長條尖器和骨針兩種。兩岸學者認為長濱八仙洞出土的石器與大陸南方許多舊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石器,在基本類型和製作上沒有多大差別,尤其與湖北大冶石龍頭及廣西百色上宋村兩處出土的礫石砍砸器非常相似。

  新石器時期,由於海面上升形成台灣海峽,但兩岸的原始居民依然有密切的文化聯絡。1962年,在台北八里鄉大坌坑出土許多繩紋和條紋陶片,以及打制的石斧和小型石錛。這種以繩紋粗陶及打磨石器並存的大坌坑文化,在台灣分佈很廣,台北圓山下層、高雄鳳鼻頭下層及台南八甲村遺址下層出土的陶器,皆有繩紋或條紋,同時也發現有打制或磨制的石斧、石錛。江西的萬年仙人洞遺址出土的粗紅陶均飾有繩紋,打制石器有刮削器、砍砸器等,磨制石器有石鑿等,與台南八甲村遺址出土遺物屬同類型。廣東潮安陳橋村遺址出土的陶器,是繩紋夾砂粗陶,同台北大坌坑的繩紋陶有相似之處。高雄鳳鼻頭遺址出土遺物是泥質磨光紅陶和刻紋黑陶,與福建閩江下游的曇石山遺址出土的遺物十分相似,屬同一文化類型。

  台灣以印紋細陶為代表的鳳鼻頭文化、圓山文化和大陸東南、華南地區的古文化有很大的一致性。可以説,台灣古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大陸古文化的發展息息相關,它們是不可分割的民族文化的整體,共同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古文明作出了貢獻。

  台灣"先住民"根在大陸

  1970年,台南左鎮鄉發現了一片灰紅色的人類頭骨化石,是一塊青年男子的頂骨,經測定:這是最古老的人類化石之一,年代約在10000年前,被命名為左鎮人。左鎮人與大陸的山頂洞人屬同一時代人,應是從大陸經過台灣海峽的陸橋進入台灣的原始人。

  去年,台北芝山岩遺址挖掘出兩具完整的人骨,經專家鑒定,推斷為2500年至3000年前的一男一女骸骨。台灣古人類學教授黃士強認為,台北芝山岩遺址是台灣最早發現的史前文化遺址,推測可能來自大陸閩浙地區沿海一帶。

  兩岸學者研究確認,台灣先住民的族源主要是大陸東南地區的古越人。除大部是從大陸直接移居到台灣的閩越族外,還有一部分是從南洋群島移居的馬來人。多數人類學家認為,馬來族也是從中國大陸南遷的南亞蒙古人,他們都是遠古時期從中國大陸遷移到台灣的,他們和大陸的古越族有著濃厚的血緣關係。

  中華民族史研究會會長史式教授説,台灣的先住民過去曾被稱為"山胞"、"台灣土著"等並不科學,台灣當局稱之為"台灣原住民"也不恰當,這是因為:第一,台灣的先住民是從大陸遷徙到台灣的,並非土生土長;第二,台灣的先住民與祖國大陸各民族之間的血緣關係和文化傳承關係長期存在,並未中斷,是真正的同胞,稱為先住民更為恰當。

  史式教授和台灣著名歷史學家黃大受把台灣發現的大坌坑文化、圓山文化遺址與代表古越人生活的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等進行了較全面的對比後認為,距今6000年到4500年間,台灣先住民中的泰雅等族的祖先就開始從大陸東南沿海陸續遷入台灣。他倆在《台灣先住民》專著中,列舉了台灣先住民風俗習慣中所保留下來古越遺風,如斷發紋身、龍蛇崇拜、飯稻羹魚、幹欄式建築、男吹口琴、女吹鼻簫、懸棺葬等等,這些都是古越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主要源頭之一,也是台灣先住民源自古越人的有力證據。台灣先住民是百越族的後裔,是中華民族的一支。

  越文化研究專家何有基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台灣高山族是古越族的一支,他們的根在大陸浙江紹興一帶。他發現高山族與越人在風俗習慣、先民造物、造人傳説等眾多方面有著驚人的相似。他認為,約在4000年前浙江紹興一帶的部分越人,因某種變故乘船渡海,遷入台灣繁衍生息,成為台灣先住民。越人善作舟,河姆渡文化遺址中的船用木槳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越人即以船為水運工具。4000多年前要想橫渡風急浪高的台灣海峽,當時只有越人具備這樣的條件。

  最近,復旦大學一項研究結論:台灣高山族祖先是上海地區百越族後裔。復旦大學生命科學院研究生李輝等人經過半年的調查分析,並首次抽取馬橋地區古代遺骨和現代居民與台灣高山族人群的DNA,經過對比發現,兩地人群都具有遠遠超過50%的高比例的M119C。台灣高山族中的布農族的比例達到80%,阿美族則達到100%。而M119C是百越族所獨有的,在世界的其他人群中都沒有發現過。

  從對馬橋地區和高山族的古文化遺産比較中也發現,馬橋地區出土的有肩石斧和有段石錛等是百越族所獨有的特徵,而在台灣大坌文化、圓山文化、鳳鼻頭文化遺址中出土的石器、陶片等也同樣具有百越族的特徵。馬橋地區和高山族同樣至今仍保留著許多崇拜多神、腰機紡織等古越遺風。台灣語族與馬橋地區方言都有很大相似之處,二者都是來源於古越語。

  據美國辛辛那提大學基因信息中心學者、復旦大學教授金力介紹,這次綜合研究,是世界上首次成功的對古DNA中Y染色體多態位點分型,研究結果對考古、語言學等諸多學科影響重大。

責編:王京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