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歌劇演員唱西洋歌劇為什麼難有“韻味”?嗓音漂亮卻“假模假式”,能打動觀眾嗎?年過八旬的聲樂大師周小燕,近日在上海國際歌劇大師班上開“門診”之後提出:唱歌劇嗓音漂亮只是基礎,把握住咏嘆調的“味道”,吃透外國語言的精髓和人物性格,才會有征服觀眾的表演。
前天上午舉行的周小燕公開課,採取逐個過堂的方法。周先生先聽學員開唱,不時地插話“捉錯”,最後分析講解一番。整整三個半小時裏,大師站在鋼琴旁連説帶比劃,以驚人的體力為來自全國各地的17位學員“對症下藥”,也捉出了目前中國歌劇演員的通病。周小燕説,中國學員中有很多人聲音真漂亮。如果講好嗓子的比例,目前中國的也許比外國的還多,這説明中國教師在聲樂訓練上有一套。不過話又説回來,我們的好嗓子有多少能把握住歌劇的原汁原味,唱得觀眾心悅誠服呢?
周小燕不客氣地指出,中國演員在語言把握上還存在不少的問題。她説,我們唱意大利歌劇,就要有意大利當地的語言風格。怎麼做?不下苦功夫不行。講中國話,各地有方言,即使是説普通話,各地方人講也有各地方的特點。西洋歌劇中主要角色的語言風格、發音方法、吐字運腔,都需要我們去研究和把握。觀眾的耳朵尖得很,你差了那麼點“味道”,他們就不買賬。如果我們的演員在歌劇演唱時能注意當地語言的特色和韻味,我們在國際聲樂比賽中的成功率會高得多,我們的演員出擊國際舞臺的實力也會大大增強。
周小燕還特別強調,唱咏嘆調一定要以體現劇情內涵、人物性格發展的脈絡為重,光重視聲音技巧絕對不行。現在國內演員對歌詞往往只是意會,以為了解個大概意思就差不多了,跟角色隔了一層,怎麼能演好呢?只有把劇本和歌詞內容全部“吃”透,一個字一個字地“摳字眼”,弄清楚,才會有準確、生動、自然的表演。與國外演員相比,中國演員現在不輸在嗓音上,卻老是在語言素養、表演修養等體現深層次文化功底的地方“失分”,應該有意識地補上這一課。
責編:婁靖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