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開鄭和在斯裏蘭卡的歷史謎團
央視國際 (2005年07月07日 14:07)
參考消息訊: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領船隊開始了七下西洋的航程,至今已經整整過去了600年。600年滄海橫流,桑田變遷,但鄭和譜寫的航海史詩至今仍為人們所銘記和傳唱。東南亞華人把他敬若神明,英國學者在北美大陸“發現”了他的足跡。值此偉大週年之際,參考消息特刊組織記者探訪了鄭和的足跡。
探訪鄭和足跡一:解開鄭和在斯裏蘭卡的歷史謎團
(記者 劉咏秋 陳佔傑 )
當一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帆船的龐大船隊,穿越15世紀初的印度洋,數次到達被船隊稱為“錫蘭山”的斯裏蘭卡時,它所掀起的波瀾600年後依舊令人心旌激蕩。
“在進行了如此長距離的航行之後,鄭和的船隊還攜帶著新鮮的淡水、魚和其它新鮮食物,這真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斯裏蘭卡著名歷史學家洛娜 德瓦拉賈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75歲的洛娜曾是科倫坡大學歷史系教授,並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工作過。
登陸地點難下定
話題是從記者最近的加勒之行開始的。當記者告訴洛娜,一週前,記者專門探訪了“鄭和佈施碑”的發現地點———斯裏蘭卡南部海濱城市加勒的克裏普斯路時,洛娜顯得很感興趣。但是,正如這條長約1公里、七拐八彎的普通街巷並沒有為記者提供更多的歷史佐證那樣,洛娜對“鄭和碑”的發現及鄭和當年登陸斯裏蘭卡的實際地點同樣難下定論。
15世紀初的科倫坡,僅僅是一個小漁村和小型貿易集散地;而位於科倫坡東南部8公里處、如今斯裏蘭卡議會所在地斯裏 賈拉瓦德納普拉 科提已經興盛起來,並成為15世紀初到16世紀中葉斯裏蘭卡僧伽羅國家科提王國的首都。
據洛娜介紹,14世紀以來,斯裏蘭卡政局一直很不穩定,同時存在著幾個權力中心。從當時的史料記載推斷,鄭和主要是跟科提王朝打交道,可以肯定他到過科倫坡,到過科提。而距科倫坡120公里的加勒,則極有可能是他最初靠岸,以及他後來立碑記事的地方。鄭和碑最初是立在加勒的某處廟裏,後來年深日久、兵荒馬亂,就不知所終,直到1911年修路時被工程師托馬林發現,當時碑文朝下蓋在克裏普斯路的一個管道口上。斯裏蘭卡獨立後,這塊碑被送到了現在的斯裏蘭卡國立博物館。
七次途經六次登陸
據中國史料記載,鄭和曾于公元1409年、1410年和1416年3次下西洋時訪問過斯裏蘭卡。對此,洛娜有不同的解釋,她認為,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都途經斯裏蘭卡,鄭和只在第二次時沒有隨船隊前往,因此,鄭和本人實際上到過斯裏蘭卡六次。
洛娜説,鄭和在1405至1407年間第一次到了斯裏蘭卡。這一次他受到了科提地區統治者維拉 阿拉卡斯維拉的敵意對待,因此迅速離開了。第二次是1407至1409年。鄭和船隊過境斯裏蘭卡,前往印度的卡利卡特,即當時的古裏國。雖然鄭和是船隊的真正領袖,但他這一次並沒有隨船航行。第三次是1409—1411年。這是鄭和第二次登陸斯裏蘭卡。這一次,鄭和不僅帶來了那塊“佈施碑”,還跟科提國王發生了衝突。第四次是1413—1415年,鄭和船隊在斯裏蘭卡登陸之後分成兩支,一支向西北駛向霍爾木茲海峽地區,另一支則前往現在的孟加拉。第五次是1417—1419年,鄭和此次航行的主要目的是護送19個國家的外交使節回國,其中包括斯裏蘭卡的外交使節。第六次航海鄭和也到了斯裏蘭卡。第七次也是最後一次航海,是1431—1433年。鄭和船隊于1432年11月28日在科倫坡以南約60公里處的貝魯沃勒登陸,並於1432年12月2日離開前往印度的卡利卡特。
用三種文字寫碑文
根據洛娜所提供的時間表,鄭和最為重要也最為戲劇性的活動,發生在他第二次(船隊第三次)登陸斯裏蘭卡。
鄭和的相關活動,中國史料也有記載。《明史》説,“六年九月,再往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誘和至國中,索金幣,發兵劫和舟。和覘賊大眾既出,國內虛,率所統兩千余人,出不意攻破其城,生擒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劫和舟者聞之,還自救,官軍復大破之。九年六月獻俘于朝。帝赦不誅,釋歸國。”這位整個王室都被鄭和擄往中國的“亞烈苦奈兒”,即當時斯裏蘭卡僧伽羅國家科提王國國王維拉 阿拉卡斯維拉。
洛娜介紹,維拉雖然身為僧伽羅人的王,卻不信佛教,為斯裏蘭卡後世所詬病,而且,他也並非明君,在當地人中威信不高。因此,當時的明朝就給王室施加壓力,要他們另選合適的人接替王位,於是,在明朝的直接干預下,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登上了王位。史料記載,這位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後來成了斯裏蘭卡古代歷史上最後一位成就卓著的君王。
鄭和另一件有影響的活動,是他帶了那塊著名的“鄭和佈施碑”,並將之永遠留在了這塊“光明而富饒”的土地上。“鄭和碑”高約145厘米,寬約76厘米,厚約13厘米,頂部雕刻有栩栩如生的龍形圖案。
根據隨鄭和出訪的費信所著《星槎勝覽》一書,“鄭和碑”是公元1409年鄭和到斯裏蘭卡時所立:“永樂七年,皇上命正使太監鄭和等赍捧詔敕、金銀供器……織金寶幡,佈施于寺,及遣石碑。”
這塊石碑引人矚目之處,在於碑文分別用中文、泰米爾文、波斯文三種文字寫成。中文的碑文説的是,鄭和等受明代皇帝派遣,下西洋時來到斯裏蘭卡巡禮聖跡,佈施香禮,以豎碑記之的情況,後面列有清單,碑文的落款是永樂七年二月,即1409年2月。泰米爾文的碑文表示的是對南印度泰米爾人信奉的婆羅門教保護神毗瑟奴的敬獻;波斯文的碑文則表示對伊斯蘭教信奉的真主給予敬仰之情,兩種文字也都記載了大致相同的鄭和一行向兩種宗教神靈敬獻祭品的情況。
凸顯平等寬容精神
中斯兩國的有關記載均表明,鄭和兩次前往斯裏蘭卡,都遇到了一定的阻力,但事件最後得以和平解決。此後,斯裏蘭卡與明朝的關係更加密切,不斷派使者朝貢。
洛娜高度評價了“鄭和碑”以及鄭和訪問斯裏蘭卡的歷史意義及價值。身為穆斯林的鄭和,卻能在一塊碑上以三種宗教為對象,表示同樣的禮敬與尊重,是絕無僅有的一件事。這塊碑,一方面反映了鄭和以及明朝統治者對各國人民的尊重以及宗教上的寬容性;另一方面則反映出,鄭和一行希望他們所從事的經濟、文化交流活動不致于受到宗教對立的影響。可以説,這塊石碑是鄭和以及當時明朝皇帝平等寬容精神的體現和象徵,同時也表明中國當時具有極為寬廣的胸懷和世界性的眼光。
洛娜説,鄭和之後不久,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國人相繼來到了斯裏蘭卡,與鄭和的平等互利、禮尚往來完全不同的是,這些殖民者不僅對斯裏蘭卡豐富的物産進行血腥掠奪,而且,逼迫斯裏蘭卡人民改信天主教、基督教,激起了斯裏蘭卡人民的仇恨與反抗。
談到這裡,洛娜的表情略有悵然。她説,在鄭和航海之後不久,明朝以後的皇帝採取了完全不同的政策,中國從此走向封閉,結束了短暫的海上輝煌。現在,幾乎所有的斯裏蘭卡人都知道葡萄牙人、荷蘭人和英國人來到過這裡,而知道鄭和的人已經很少。這不能不説是明朝,乃至中國,留給斯裏蘭卡,乃至整個世界的一個遺憾。
責編:復蘇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