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 > 正文

“文化鄭和”:中國與東南亞共同的歷史記憶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21日 13:31)

  新華社福州6月20日電(記者 王凡凡)記者日前從前來福建參加紀念鄭和下西洋600週年系列活動的代表中獲悉,為了紀念鄭和,馬六甲華僑特地從“中國石雕之鄉”福建惠安定制了一尊高約2米的鄭和石雕像,並運至馬六甲三寶山,以供遊人瞻仰。

  北京大學的孔遠志教授近年來先後訪問了印尼、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實地考察了當地與鄭和有關的寺廟,蒐集了大量有關鄭和的故事和傳説。據孔遠志介紹,目前在東南亞各國,較為著名的鄭和寺廟有14座,相關傳説有幾十個。此外,與鄭和有關的地方還有印尼三寶壟的三寶洞、三寶墩、三寶井、三寶河和三寶聖碑,茂物的三寶井,邦加島的“鄭和腳印”,馬來西亞馬六甲的三寶山、三寶井與鄭和將軍路,檳城和登嘉樓的“鄭和腳印”,沙拉越古晉的鄭和元帥路,泰國的鄭和塔、三寶港和三寶佛公,斯裏蘭卡的鄭和橋……等等。“把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加以神化,是華人傳統信仰的一個突出體現。”孔遠志指出,“傳説中談到的鄭和在海外的影響時,都突出、甚至誇大了鄭和個人的作用。實際上,它反映了鄭和船隊、尤其是數百年來中國移民將當時中國先進的文化介紹給南洋的事實。”

  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慶新也指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部門陸續在福建、廣東等地發現了一些“鄭和崇拜”遺物,影響較大。中外學者研究顯示,目前,從中國東南沿海到東南亞各國的環南中國海區域,存在著一個以華人社會為依託、大體相同的鄭和崇拜現象。它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異地生根的文化象徵。福建師大徐心希教授認為,從鄭和下西洋開始,中國通向南洋各國以及中亞乃至東非的堅冰已經打破,航向已經開通,並帶來了一次又一次的向海外移民的新高潮。這些早期的華僑華人與所在國人民友好相處,互相幫助,推動了所在國經濟與文化的蓬勃發展。鋻於鄭和所做出的偉大貢獻,人們將其尊從為神,是符合人類學的一般原理的。也正是基於這個深沉的歷史積澱,東南亞許多地方至今仍流傳著許多有關鄭和的傳説,當地人民將鄭和奉若神明,為之建廟奉祀且600年香火旺盛,持續不衰。“歷經600年來的歷史變遷和文化積澱,在中國和當年鄭和下西洋遠航船隊主要經過的東南亞地區,已經形成了兩個鄭和:一個是中國歷史範疇的鄭和,一個是存在於東南亞歷史記憶中的文化範疇的鄭和。”廈門大學副教授曾玲指出,“東南亞視野中的鄭和,雖然是以中國明代的鄭和為基礎,但卻是由包括華人、馬來人、印度人等在內的東南亞各族群,以當地文獻、宗教儀式、神話傳説和社會民俗等方式,詮釋的一個他們所認同的‘文化鄭和’。”

  據曾玲介紹,在東南亞地區,有許多在中國典籍裏未見記載的關於鄭和的資料和傳説。這些文獻除了中文以外,大多以馬來文、英文、印尼文、荷蘭文等寫成。例如成書于1615年馬來文學經典名著《馬來紀年》,就記載了未見於中國文獻的鄭和護送明朝漢寶麗公主和五百名隨員和親馬六甲蘇丹滿速沙的故事。一直到今天,這個歌頌華人與馬來民族和睦相處、友好交往的美好故事還一再被馬來人和華人藝術家當成藝術創作的素材,搬上戲劇和歌劇舞臺。2004年為了慶祝馬中建交三十週年,吉隆坡皇宮戲劇院就隆重上演了採用華巫雙語的大型歌舞劇《漢寶麗》。

  在泰國,有關鄭和的廟宇則呈現出佛教化的特徵。泰國古王都大城府的三寶公廟,泰名為帕南車寺,原是一座佛教的廟宇,鄭和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西洋時,曾兩次訪問此地。為了紀念鄭和,早在1617年之前,當地就將它改為“三寶公廟”,成為一座以佛事祭拜鄭和、以佛像代替鄭和形象的廟宇。

  在東南亞有關傳説中,鄭和被賦予許多超自然的神力。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地,就流傳著不同版本的鄭和誕辰日或抵達日的傳説,並舉行不同形式的宗教儀式和慶祝活動。這些儀式和慶典在歷史的演化中,已經逐漸延續下來成為當地的習俗。

  “顯然,‘鄭和崇拜’並非形成于中國本土,這裡的‘鄭和’是由包括華人在內的東南亞各族群共同造就出來的神明。”曾玲説,“在鄭和下西洋主要經過的東南亞地區,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當地各族群對鄭和的熱愛與崇敬,已經發展成為今天東南亞文化的一個特色。這種跨越600年的歷史文化長廊而沉澱下來的有關鄭和的歷史記憶,已衍化成一種文化象徵,它所代表和體現的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所實踐和追求的國與國之間睦鄰友好、和平外交、不同宗教與文化族群之間相互接納、和諧相處、互動融合以及積極進取、不畏艱險的普世價值。這些人文價值不僅是鄭和留給世界的寶貴的文化遺産,對於今天加強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和平友好關係,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責編:王麗華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