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 > 正文

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國與東南亞貿易繁榮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13日 10:38)

  新華社福州6月13日電(記者 王凡凡)“鄭和下西洋是‘海上絲路’的延續,龐大的船隊給東南亞各國帶去的是‘絲和瓷’而不是‘劍和火’。”

  這是前來福州參加“鄭和下西洋與華僑華人論壇”的台灣中華鄭和學會理事長劉達材先生的論點之一,它得到了與會大部分專家學者的贊同。

  來自美國、加拿大、非洲、澳大利亞、馬採西亞、印度尼西、菲律賓、台灣、香港、澳門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600多位嘉賓和學者參加了旨在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的這個活動。他們用大量的史實資料證明:鄭和下西洋恢復和擴大了中國與東南亞的海上交通網,促進了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經貿交往,促進了東南亞經濟的繁榮。

  菲律賓菲華專欄作家協會秘書長江樺指出,《通貢傳》等明代資料凸顯,鄭和下西洋並非一些人所説是“耀兵異邦”,其目的一是推行永樂皇帝的“頒賜貿易”政策,這是當時一種與“通貢”差不多性質的官方“貨易貨”貿易;一是掃除阻擾明朝與海外貿易通道上的海盜。永樂年間,海外國家與明朝的“通貢”由洪武帝年間的幾國增加到了30多國,這種增加就是鄭和下西洋促成的。

  雲南社科院東南所副所長劉雅認為:處於東西海路交通要道上的東南亞地區,其經濟發展離不開海上貿易,尤其是海上中轉貿易。明初中國實行嚴厲的禁海政策,嚴重阻礙了中國包括東南亞在內的海外各國的商貿往來,武末年已出現了"諸番國使臣、客旅不通"的狀況。鄭和下西洋打破了洪武年間的海禁政策,打通了中國和東南亞的海上貿易之路,雙方貿易得到迅速發展,為東南亞地區和明王朝帶來了雙贏的結局。東南亞各國人民從與鄭和鄭和船隊的貿易中獲利豐厚,並最終促成了東南亞地區經濟樞紐--滿刺加的形成,從而造就了聯絡歐亞洲的東南亞地區貿易圈。

  “統計相關史料,期間從東南亞輸入中國的貨物多達185種。眾多的海外貨物輸入中國,不僅豐富了物質生活,而且為中國動物植物學、醫藥學和瓷器、玻璃等製造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外來成分。”

  中國僑聯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巫秋玉也指出,鄭和下西洋使東南亞各國明曉了與中國‘通貢’的重要性。當時,暹羅因為實行擴張政策多次受到明朝的警告,但為了與中國保持貿易,謀求商業利潤,便更加積極地派遣使團前來中國,出訪次數之多冠壓其他東南亞國家,僅永樂朝的二十二年間,暹羅就派了22個使團來華。

  南京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王介南引用了當代馬來西亞學者趙澤洪的相關評價:“在發展南洋經濟貿易,改善生活方面,鄭和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使各地都信仰的錢幣、中國的度量衡制度和政府組織等等,都是鄭和下西洋期間從中國帶出來而在南洋流通、通行的。”他認為,“通過官方和民間兩種貿易途徑,鄭和成功地構建起一個中國東南亞經濟貿易網。而它的構建,為東南亞華僑提供了一個用武之地。憑着智慧和勇氣,東南亞華僑為中國東南亞貿易的繁榮和東南亞社會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福建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廖楚強則用具體事例證明:“十六世紀中葉的東方國際商港印尼萬丹就是由於有眾多的華僑經營胡椒的種植和貿易,才極端繁榮的。當時,整個萬丹的胡椒市場多掌握在華僑的手中,由中國漳州鑄造的錢幣,在萬丹甚至整個全爪哇市場都可以通用。後來由於荷蘭人佔領萬丹,迫使大量華僑逃離,萬丹也從此成為一個蕭條荒涼的‘死港’了”。

  在認真探討了鄭和下西洋與明代朝貢貿易體系之間的關係後,中國僑聯華僑華人歷史研究所博士陳永升表示,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任務和目的,就是在中國已知的範圍內重建以中國為中心的朝貢貿易體系,從而創造一個以“禮”為核心的和平的國際政治和貿易秩序。它擴大了朝貢貿易的範圍,推動了朝貢貿易的空前發展、乃至整個亞洲貿易網絡的形成;肅清了貢道,保證了朝貢貿易的順利;在馬六甲設立據點,擴大了與各國商人的貿易往來,並促使馬六甲從荒僻的小漁村發展成為國際貿易中心;同時還調解了各國之間的糾紛,創造了和平的外交和貿易環境。

  “雖然,鄭和的船隊在七下西洋之後即嘎然而止了。但是,對於明代中後期的政治、海外移民和海外商業網絡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此基礎上,東南亞華僑緊抓住機遇,通過自我調適,將自己納入體系,找到了與中國進行合法貿易的途徑,從而推動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進一步走向繁榮。以至於歐洲殖民者進入東南亞地區時,就發現中國人在當地的貿易中居於優勢地位,有一位西方神甫曾這樣描述:西班牙人在呂宋屠殺華僑之後,自覺恐慌。因為他們日用的衣服飲食,仰賴華而運售,今因慘案而交通告斷,貿易停頓,雖出高價,以求生活上日用品亦不可得。”

責編:王麗華 來源:新華社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