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樣愛孩子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1日 12:42)
一位在中國工作的外籍教師,根據多年的觀察發現,中國的很多父母省吃儉用,把所有的錢都存起來,甚至拿出自己的養老金、看病的錢來替兒女交學費、找工作、買房結婚、照顧孫子。這種愛的方式讓不少“老外”感到不可思議。
高爾基説:“愛孩子,這是連母雞都會的。”但是,怎樣愛孩子,卻不是每個家長都有清醒的認識。有的家長忙於事業、忙著賺錢,放棄了對子女的養育,小的時候扔給爺爺奶奶,長大以後交給學校、推到社會。在他們看來,人的成長和成才是用錢堆出來的。有的家長“一不怕苦、二不怕累”,放棄了自己的事業和追求,甘於當孩子的“陪讀”和“陪練”。
實際上,放任和包辦這兩個極端,都不是真正愛孩子。在鄉村中,有多少個“留守孩子”可憐巴巴地期盼著父母的疼愛;在城市裏,有多少“生活不能自理”的大學生抱怨父母的溺愛;還有多少個頑皮少年,在父母粗暴的“棒喝”下,走向違法犯罪的危險邊緣。舐犢之情是為人父母的天性,但天然的父母卻不一定天然合格、天然稱職。愛,需要理性;養育,是一門科學。
前幾天,中央電視臺報道了“神童”魏永康的獨特經歷。從小到大,母親對魏永康的惟一要求是專心學習。魏永康13歲考上大學,17歲到中科院碩博連讀。然而,由於生活中的事情完全由母親包辦,魏永康不懂得如何跟周圍的人交往;讀研後,因為生活長期不能自理,知識結構不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學校勸退。在這位含辛茹苦、對孩子傾注了全部心血的母親身上,人們看到了母愛的偉大,也看到了溺愛的害處。
對孩子期望值高是家長的普遍心態。在我們身邊,“逼子成龍”、“逼女成鳳”的事屢見不鮮。然而,這種忽視孩子天分的“填鴨式教育”、強迫式教育,常常會遏制孩子的成長空間,扼殺孩子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我們當然應該重視孩子的學業。然而,孩子成績突出,但未必快樂;孩子學歷很高,卻未必成才。家長當然要對孩子進行教育和引導,但不能無視孩子的興趣和愛好,更不能粗暴干涉孩子正確選擇的權利。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家庭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人格和日後的生活。因此,對家長來説,養和育同等重要。從一般意義上説,要使孩子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家長首先要言傳身教;要提高孩子的全面素質,家長也要提高自己的素質。為孩子營造一個文明健康向上的家庭生活環境,這是家長的責任。
愛不是用金錢來衡量的,而是要履行一種教育的責任;愛不是為孩子包辦一切,而是教會他們懂得自立自強自尊自愛;愛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愛好、興趣,發掘他們的潛在能力和優勢;愛不是把孩子變成溫室裏的花朵,而是讓他們像海燕一樣自由地飛翔,面對困難勇敢拼搏。
我們應該懂得,愛是一種最純正、最美好的感情,但也要講愛的藝術、愛的科學。願天下父母無私、真誠、崇高的愛,成為孩子成長成才的沃土,而不是一種羈絆和負擔。(唐宋)
責編:劉棣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