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更需要科學發展
——寫在第五次全國少代會開幕之際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30日 12:39)
中國青年報北京5月30日電 (江華)
今年的“六一”兒童節,是第五屆少代會開幕的日子。
翻閱舊報紙,每年的“六一”都是孩子們如花的笑靨。儘管照片從黑白變成了彩色,可孩子們眼睛裏的純真與快樂從來沒變。
照片上最跳躍的是孩子們脖子上的紅領巾,它代表的是中國少年先鋒隊。儘管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跨越半個多世紀,可這個少年兒童自己的組織服務少年兒童成長和發展的追求從來沒變。
時間到了21世紀,孩子們發展的願望到底是什麼?對孩子們來説,科學發展觀又是什麼呢?
這幾天,記者聽到一個“體驗教育”的經典案例———揚州市某小學組織了一支“護蛋別動隊”———輔導員讓學生早晨帶來一隻生雞蛋,一整天都要帶在身上,到了晚上看誰的雞蛋保護得好。
一個男同學上體育課做俯臥撐硬是沒讓雞蛋破碎,他深有感觸地説:“媽媽每天不就像呵護生雞蛋一樣呵護著我嗎?太不容易了!”父母聞此流下了眼淚:“孩子總算體諒父母了!”
體驗教育是團中央、全國少工委2000年提出的新理念,即讓孩子通過角色體驗和情景體驗,達到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其目的是“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然而,即使從體驗教育中得到實惠的那名學生父母也有另一番認識:“孩子應該先生存,再發展。如果升不了學,光知道體諒父母有什麼用呢?”
有這樣見識的家長恐怕不是個別。首屆“全國十佳少先隊輔導員”華耀國十分擔憂:“許多人都在説‘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孩子們仿佛從小就被按到一個生産線上,最終變成大人需要的産品。這對孩子的發展來説無疑是災難!”
於是,少先隊組織遭遇了新挑戰———一方面是孩子們的學習和升學壓力,另一方面是許多學校課程改革後的新課表中沒有整塊的少先隊活動時間,就是被看好的體驗教育也要“見縫插針”。輔導員們質疑:少先隊的作用該如何發揮?
對此,團中央少年部部長高洪認為,少先隊教育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但必須與時俱進,要不斷探索少先隊教育的新模式。
高洪説,少先隊應該是一個磁場,少年兒童一進入就能感受到巨大的吸引力。這個磁場是少先隊的隊室、禮儀、墻壁報、廣播站所輻射的;是作為親密朋友和指導者的輔導員的言行所釋放的;是所有的獎勵所蘊涵的,等等。
實施體驗教育之初,輔導員們討論過一個活動的兩個版本,活動的主題是“學會關心”。一個是,演關心殘疾人的小品,跳互相幫助的舞蹈,唱《愛的奉獻》等;另一個是,提前兩周給孩子出題目:你身邊有哪些需要關心的人和事?應該怎樣關心?孩子們不僅發現了鄰居老人,路邊小樹,甚至家裏小狗等都需要關心,而且還知道了自己可以做什麼。
結論是顯然的。輔導員們認為,大人們不能只想著自己要做什麼,自己要完成什麼,而使活動流於表面、孩子淪為“道具”。
業內人士認為,體驗教育不僅僅是活動,少先隊組織提供給孩子們的應該是一個體驗的氛圍,讓少年兒童學習著、生活著,也體驗著、發展著。
少先隊工作者中流傳著一個“校長在門外等待”的故事。説的是某校長來找大隊長,看到少先隊大隊委正在開會,就靜靜地站在門外等待,直到孩子們開完會。校長的行動勝過一堂課。
“以人為本”正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孩子們渴望發展,渴望以孩子為本的科學發展。
記者採訪中,聽到孩子們説得最多的是“我不喜歡上興趣班”、“我最怕學奧數”、“我想星期天玩一天”等等,這是孩子們發自內心的訴求。
而現實中,大人們近乎固執地把自己的標準強加給孩子。看了孩子錶演的節目,往往説:“演得真好,多像專業演員啊!”而孩子們追求的不是像不像專業演員,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的體驗和快樂。
“普通”的大人也許可以忽視這些,而少先隊組織必須重視。因為,讓少年兒童得到充分發展,是少先隊的光榮傳統,也是少先隊維護少年兒童合法權益的職責。
據全國少工委的同志説,有人曾提議把“雛鷹獎章”與分數甚至升學挂鉤,但最終這個獎章沒有沾染任何功利色彩。因為在全國少工委看來,少先隊的獎勵應該是最純潔的,應該讓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真正快樂,真正得到發展。
少先隊給予孩子的應該是陽光,而不是鼓勵孩子為功利的目標苦惱。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在入學教育時講了這樣的話:“你們到我們學校幹什麼來了?就是考北大、清華的!”少先隊工作者呼籲:“為了孩子的發展,我們一定要遠離這樣的教育!”
對孩子們來説,科學發展就是快樂發展、全面發展,迎著陽光一路走來。
對此,少先隊的教育大有可為。少先隊追求的教育境界是“看不見的教育”,讓孩子感覺不到在受教育,而教育的結果是使受教育者一生受益。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
責編:劉棣 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