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推選的感動人物:常香玉
央視國際 2004年11月25日 16:49
■豫劇表演藝術家常香玉個人檔案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常香玉,豫劇表演藝術家,河南鞏縣人,1922年出生,原名張妙玲。
出身藝人家庭的她,九歲隨父張福仙搭班學戲,拜翟燕身、周海水為師並隨義父姓改名為常香玉。初學小生、鬚生、武醜,後專演旦角。幼功深厚。十歲登臺,十三歲主演6部《西廂》,名滿開封。原唱豫西調,後在演出中逐漸融合豫東、祥符各調,並吸收曲劇、墜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京劇等一些唱腔,別創新腔。1938年後因病不能再演武戲而潛心鑽研青衣、花旦表演和説白的改革。1941年赴陜甘演出。1948年在西安創辦香玉劇社,致力於培養青年演員。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率劇社巡迴西北、中南、華南各地演出,以演出收入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一架,有“愛國藝人”之譽。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同年出國演出。
“常派”唱腔字正腔圓,運氣酣暢,韻味淳厚,格調新穎,以聲繪情、以情帶聲,多彩多姿,雅俗共賞,表演剛健清新、細膩大方,內涵深邃、性格鮮明,在表達人物內在的思想感情上,細緻入微,一人一貌,栩栩如生。代表作有《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人歡馬叫》、《紅燈記》等。
在藝術上廣泛吸收京劇、評劇、秦腔、河南曲劇以及墜子、大鼓等藝術之長,同時把風格不同的各種豫劇唱腔--豫東調、祥符調、沙河調等,融會于豫西調中,獨創新腔,成為豫劇中的一支主要流派,被譽為“豫劇皇后”。
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榮譽獎。1994年6月榮獲“亞洲最佳藝人終身成就藝術獎”。1995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
她1959年加入中國共産黨,歷任中國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河南分會副主席,河南豫劇院院長,河南省戲曲學校校長,是一、二、三、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
■大師二三事
為愛執著
19歲時,常香玉演一台新戲。戲後,觀眾陳憲章幽默的發言引起了常香玉的注意。儘管當時的陳憲章已結婚,但這並沒有阻擋常香玉對他的愛慕。“那時候我覺得他是個好人,有文化,還是個河南人。那時候不懂談戀愛,也不敢往那兒去想,反正心裏光想著那個人的樣。”常香玉説。後來常香玉父母極力反對,他們因此曾分開過8個月。結婚前,常香玉對陳憲章提出三個條件:一是她不嫁當官的人;二是不給別人當小老婆;三是不能因為她是個唱戲的就看不起她。“阮玲玉的死對我有很大刺激,我就想著,我這個人如果不找個好丈夫結婚也是那個下場。”婚後,陳憲章放棄了官職,開始為常香玉編寫劇本,並把家裏的事情都承擔了下來。
陳憲章幾年前去世,常香玉把老伴的骨灰就放在自己的房間裏,她説:“有這個在,我就可以天天跟他説説話。”而今,常香玉也隨愛人而去。
為國義捐
1951年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率香玉劇社巡迴義演半年,並同丈夫商議把存留的金子兌成錢,賣了汽車,兩年內籌到15億人民幣(舊幣),捐獻了一架名為“香玉劇社號”的米格15戰機。
獎勵戲曲人才1987年12月,常香玉自籌資金22萬元設立“香玉杯藝術獎”,以獎勵河南地方戲曲的優秀人才。
關懷下崗職工1998年初,為喚起社會各界對下崗職工的關懷,75歲高齡的她攜弟子在河南人民劇院登臺義演,所得6萬多元全部捐給“河南省送溫暖工程基金”。同年6月,常香玉又捐助1萬元人民幣,隨後,她的子女們又聯名向基金會捐款2萬元人民幣。
捐款“非典”防治2003年春天,在非典肆虐的日子裏,她拿出1萬元捐到河南省非典防治工作上,和她同時捐款的還有她的3個女兒。
■推薦理由
有大情、有大義、有大藝,她是一位德藝雙馨的國寶級藝術家,她以精湛的技藝和高尚的人格魅力贏得了無數戲迷的厚愛和敬重。她演活了花木蘭,她就是永遠的花木蘭。她去了,卻樹起了豫劇史上一座巍巍豐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