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見證《焦點訪談》 > 正文

敬一丹:一個欄目與三任總理

央視國際 (2004年07月06日 11:20)

  一個電視欄目,三任總理來視察、座談、題詞,我不知道在國際上有沒有先例,但我知道,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恰巧,我都在。

  李總理來了

  李鵬總理來的那天是1997年12月29日,快過年了,氣氛挺喜慶的。那時,《焦點訪談》的人都很年輕,意氣風發。我們幾個主持人、記者奉命等候在《焦點訪談》的演播室。領導們早就到了,當時的臺長是楊偉光,〈〈焦點訪談〉〉總製片人是孫玉勝。玉勝一如平常,在不顯眼的地方站著,也許他心裏此時正在回想節目開辦三年半的歷程,掂量今日《焦點訪談》的分量。

  這個演播室在中央電視臺方樓新聞演播區,《焦點訪談》1994年一創辦就在這兒,從沒換過地方。演播室的面積150平方米,基調是藍灰色的。有四台攝像機從不同角度對準主持人的臺子,還有一台吊臂攝像機俯視著演播室。李總理對演播室很有興趣,看著攝像機、燈、提示器、一直笑著。李總理給《焦點訪談》留下了題詞:表揚先進,批評落後,伸張正義。

  我們也準備了回贈李總理的禮物:一支話筒。準備禮物的任務是由企劃組的何紹偉承擔的,他素以認真細心著稱,袁正明副主任交給他任務時,要求有創意,有速度。禮物設計得很別致:一支帶有《焦點訪談》標識的話筒,斜著放在一個深色的底座上。我們説,我們的記者就是用這樣的話筒去採訪的,給您作個紀念。當李總理端詳著話筒時,李鵬夫人朱琳説:“那,你們用什麼呀?”我們回答:“我們還有,我們還有。”那口氣,像是農民説,這是我們家自己種的,地裏還有。

  朱總理來了

  朱鎔基總理是1998年10月7日來《焦點訪談》視察的。前一天我們知道了消息,大家都在期待著,期待著最理解我們的知音,最支持我們的忠實觀眾。

  孫玉勝對我説:總理來的時候,你爭取請總理題詞。我一聽,啊?這簡直是不能完成的任務。總理早就約法三章,不題詞、不剪綵、不受禮,我們明明知道,還提出這樣的請求,這能行嗎?孫玉勝説,你看情況爭取吧。從這一刻起,我就開始琢磨,怎樣提出這個請求呢?既要表達出我們的懇切願望,又要表現出對總理約法三章的尊重和理解,這真把我難住了。

  當朱總理落座演播室的時候,我站在總理身邊。我什麼時候提出請求呢?怎麼開口呢?我注意著每一個細節,捕捉著機會。這時,演播室有二三十人,都是我的同事和其他媒體的記者,總理的目光落在他們身上。我意識到,機會來了。

  我説:總理,現在您看到的這些記者,只是我們《焦點訪談》記者的十分之一。

  總理有些意外地説:你們那麼多人啊?

  我説:是啊,他們都在外地採訪,他們特別想回來跟您有一個直接的交流,但工作在身,回不來。您能不能給他們留句話?

  這時,方宏進把早已準備好的題詞簿放到了總理面前。我心裏忐忑著,卻又有一種直覺,總理可能不會説“不”。因為我深知,總理對《焦點訪談》的記者有一種由衷的喜愛和信任。當我提到我們那些同事的時候,總理也許會想到,那些年輕的記者們天南地北奔波忙碌,正在一個個新聞現場行使著輿論監督的職責,總理會樂於和他們交流的。

  果然,總理笑了,他接過了方宏進遞給他的筆。那不是題詞用的毛筆,而是一支往白板上寫大字的那種粗黑的硬筆,它不像毛筆那樣正式,與“留句話”的説法正合適。這個細節是沒有商量的,也許正説明了我們的默契。但是,我們疏忽了,我們沒有給總理準備一張試筆的紙。朱總理拿起筆,在桌面上試了試,留下了一個半圓形的筆跡。這個筆跡在我們的桌面上留了很長時間,後來,我們每次主持節目的時候,都會看到它。

  總理落筆了:“輿論監督,群眾喉舌,”這時,站在總理身後的白岩松鼓起掌來,接著,演播室掌聲一片。總理笑笑説:我還沒寫完呢。他繼續揮筆:“政府鏡鑒,改革尖兵。”整個演播室都興奮起來,所有的目光都聚集在總理的題詞上。

  在接下來的座談會上,朱總理詳細闡述了這十六個字,顯然,總理是有備而來。我感到,總理特別在意與普通記者的交流,特別在意了解電視前沿的鮮活信息。他説,《焦點訪談》開播以來,我不敢説是最熱情的觀眾,至少也是很熱情的觀眾;我既是一個積極的支持者,同時也是義務的宣傳者。各級領導和社會各方面都要支持輿論監督,我也要接受你們的監督。

  後來,報社的記者説,在他們看來,總理的題詞不僅僅是給《焦點訪談》的,也是給所有行使輿論監督使命的媒體的。

  溫總理來了

  五年過去,《焦點訪談》已經成了一個老欄目。在溫家寶擔任總理後的第五個月,也就是2003年8月26日,這個老欄目迎來了新總理。

  事先,梁建增主任交給我一疊材料,説,你代表《焦點訪談》向溫總理彙報時,可以依據這些材料。材料的內容很豐富,有《焦點訪談》的歷史、現狀、思路、成績、困難等等。其中有一個統計表,顯示了自節目開播以來輿論監督的內容在各個年度所佔的比例。梁主任還談了一些説情的情況,我理解,他希望我在座談會上能像《焦點訪談》每天的口號一樣:用事實説話。

  當溫總理和我們面對面時,我説,“我們《焦點訪談》1998年輿論監督的內容在全年節目中所佔比例是47%,到了2002年,降為17%。”我之所以這樣開頭,不僅是因為數字很説明問題,也是因為聽説溫總理對數字很敏感。我看到溫總理在紙上寫著什麼,估計是這個對比數字。於是,我接著説:輿論監督內容減少,一個原因是輿論監督的環境在變化。雖然輿論監督的力量在加大,但,干擾也在增強。現在,輿論監督類的節目幾乎無一不遭遇説情。説情已經從熟人老鄉出面發展為組織出面。製片人、臺長不得不用大量精力應付説情,有的節目就在這種環境下夭折了。這使得《焦點訪談》的特色不那麼鮮明了,有的觀眾的心情也從期待變成了失望。在中央電視臺眾多欄目中,《焦點訪談》並不是讓人開心、舒服的節目,它是給人痛感和警示的節目,它對社會的意義,就如同讓人對自己身上的疥瘡保持痛感,進而保證整個社會肌體的健康。〈焦點訪談〉保持特有的欄目特色,是百姓所希望的。

  〈〈中國電視報〉〉以豆腐塊大的版面登出了我的發言後,多家媒體轉載,人民網轉載後,三天裏有37000人次點擊瀏覽,上了那幾天訪問量排行榜第一名。網友説:建議做一期〈〈給説情者曝光〉〉;保護輿論監督要立法;〈〈焦點訪談〉〉原本是我們心目中敢説實話的地方,不要讓老百姓失望;敬一丹們的壓力也不小吧?全國人民支持敬一丹們;人民需要新聞監督,一個正確的黨需要監督,一個有為的政府需要監督,一個能夠在世界上屹立的國家需要監督;沒有監督只能走向衰落。

  半年以後,好消息傳來,〈〈焦點訪談〉〉中輿論監督類節目的比例將有望達到50%。(敬一丹)

責編:繼松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