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延安精神放射出新的光芒
央視國際 2004年06月28日 11:04
在新世紀,大力弘揚延安精神,不僅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而且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於貫徹落實“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一)
什麼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內涵十分豐富,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産黨人在延安時期所培育起來的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中心內容的無産階級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延安時期共産黨人的一種精神風貌、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優良作風,也是中國無産階級所特有的精神文明。延安精神的內在本質是共産主義的理想和道德,其思想基礎是實事求是,其最鮮明的特徵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而崇高的共産主義理想和信念是延安精神的靈魂,始終貫穿于其中。毛澤東1942年在陜甘寧邊區高幹會上指出,延安縣同志的精神完全是布爾什維克的精神。在1937年11月27日毛澤東寫給其表兄文運昌的信中,鮮明概括地反映出延安的革命精神。信中指出:“惟有合群奮鬥,驅除日本帝國主義,才有生路。”我們這裡“上自總司令下至伙伕,待遇相同,因為我們的黨專為國家民族勞苦民眾做事,犧牲個人私利,故人人平等,並無薪水。”(《毛澤東書信選集》,114頁)從中可以看出,延安精神,是胸懷祖國,心想革命大局,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廉潔奉公,不為個人、家庭、親友或狹隘集團謀私利的精神;延安精神,是與人民群眾甘苦與共、艱苦奮鬥、奮發圖強的精神。毛澤東在1949年10月26日給延安和陜甘寧邊區人民的電函中殷切希望,全國一切革命工作人員永遠保持過去十餘年間在延安和陜甘寧邊區的工作人員中所具有的艱苦奮鬥的作風。由此可見,延安精神最突出的就是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延安,吃的是小米,住的是窯洞,穿的是粗布,物質生活可謂菲薄。然而,有千千萬萬的熱血青年,不少還是富家子弟,從豪華的大城市,如上海、北京等地,冒著生命危險,衝破層層封鎖線,投奔延安,一個根本原因就是延安有真理,有崇高的共産主義理想,有堅強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信念,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新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總之,延安精神,是中國無産階級所特有的精神文明。
(二)
延安精神的産生不是偶然的,它是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的繼續、發揚和昇華,是特定時代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條件下的産物。延安精神形成于20世紀的40年代,這時正處於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者把中國人民推向戰爭的深淵,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是罄竹難書的。特別是1941—1942年,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由於日偽的“掃蕩”和蔣介石的包圍封鎖,加之華北各地連年發生自然災害而進入了極端困難的時期。為了戰勝困難,堅持敵後抗戰,黨中央先後提出著名的“十大政策”,其中發展生産和整風運動是兩個中心環節,是堅持抗戰爭取勝利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當時,解放區所面臨的嚴重物質困難正如毛澤東敘述的那樣:“我們曾經弄到幾乎沒有衣穿,沒有油吃,沒有紙,沒有菜,戰士沒有鞋襪,工作人員在冬天沒有被蓋。”(《毛澤東選集》,第3卷,892頁)為了克服嚴重的物質困難,堅持抗戰,黨領導解放區軍民開展了大生産運動。毛澤東等中央領導都&&參加大生産運動,王震率領的三五九旅,經過不到三年的奮戰,把荊棘叢生、野狼成群的南泥灣變成了“到處是莊稼,遍地是牛羊”的“陜北江南”。陜甘寧邊區機關和學校的經費基本都做到自給,出現了“豐衣足食”的景象。敵後各解放區軍民在戰鬥頻繁的環境裏,仍然堅持開展大生産運動,自己動手、克服困難,為敵後軍民戰勝嚴重困難、爭取抗戰勝利奠定了物質基礎,密切了黨政軍民關係,鍛鍊和培養了幹部,形成了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為中心內容的延安精神。
在開展大生産運動的同時,為了提高全黨同志馬列主義水平,加強全黨的團結,更好地領導人民戰勝困難,爭取抗戰勝利,全黨開展了整風運動。整風運動的內容是反對主觀主義以整頓學風;反對宗派主義以整頓黨風;反對黨八股以整頓文風。反對主觀主義是中心內容。主觀主義的根本特徵是理論與實際相脫離,主觀同客觀相分離,它是黨內反復出現的“左”傾和右傾錯誤的思想基礎。整頓“三風”,就是要在全黨樹立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絡實際,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作風。整風運動是一次普遍的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運動。它使全黨特別是黨的高級幹部進一步掌握了馬列主義普遍真理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方向,使全黨在馬列主義基礎上形成了新的團結,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奠定了思想基礎,從而也構成了延安精神的思想基礎。由此可見,延安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共産黨在延安時期的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産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造性成果,是中國無産階級所特有的精神文明。
(三)
延安精神在革命戰爭年代起過偉大作用,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以及保證黨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仍然具有現實意義。今天發揚延安精神,並不是要回到延安時代去,而是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和新的歷史任務賦予它新的內容和新的含義。
1980年鄧小平指出:“我們一定要宣傳、恢復和發揚延安精神,解放初期的精神,以及六十年代初期克服困難的精神。”(《鄧小平文選》,第2卷,369頁)“要教育全黨同志發揚大公無私、服從大局、艱苦奮鬥、廉潔奉公的精神,堅持共産主義思想和共産主義道德。我們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國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質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從延安到新中國,除了靠正確的政治方向以外,不是靠這些寶貴的革命精神吸引了全國人民和國外友好人士嗎?沒有這種精神文明,沒有共産主義思想,沒有共産主義道德,怎麼能建設社會主義?”(同上書,367頁)“我們還要大聲疾呼和以身作則地把這些精神推廣到全體人民、全體青少年中間去,使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同上書,368頁)。江澤民同志1989年9月在延安視察時明確指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延安精神沒有過時,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艱苦歲月要發揚延安精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也離不開延安精神。否則,我們的社會主義是很難建成的。黨的十四大以來,中央多次提出要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特別是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出重要決議,並指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徵,是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黨的十五大報告強調指出: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黨的十五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保證。要切實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增強民族凝聚力。近年來,精神文明建設已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並取得明顯進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就是,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延安精神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延安精神在以下幾個方面,其現實作用非常突出。
——以共産主義理想和信念作為靈魂的延安精神,有助於我們在新的歷史時期,堅持不懈地用鄧小平理論武裝全黨,教育幹部和群眾,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有助於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進一步堅定全黨和全國人民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增強對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信心,增強對黨和政府的信任。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産黨的宗旨,也是延安精神的實質。“只見公僕不見官”的延安時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中國共産黨人在全國人民中起到了巨大的凝聚作用。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我們黨的幹部仍然要保持共産黨人的政治本色。
——以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創業精神為主要內容和鮮明特徵的延安精神,為中國革命的勝利提供了強大動力,繼續發揚這種艱苦創業精神,仍然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力量源泉。它對於我們加強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教育,倡導敬業創業精神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並可以直接成為我們進行發揚勤儉建國、勤儉持家、勤儉辦一切事業,反對奢侈浪費教育的內容。
——廉潔奉公作為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對於我們加強黨風廉政建設,深入持久地開展反腐敗鬥爭,具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毛澤東曾高度讚譽延安的黨風、政風和社會風氣。延安時期,清正廉明,在思想教育、民主監督、制度建設等方面,都有許多成功經驗,值得今天借鑒。
——作為培養造就了成千上萬革命英雄的延安精神,對新時期努力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這一偉大歷史使命,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延安時期是出真理、出政策、出人才、出幹部、出經驗的重要時期。大批幹部在延安學到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學到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成為治黨、治國、治軍的英才,他們從延安出發,把真理和革命精神帶到全國各地,生根、開花、結果,為革命做出了巨大貢獻。延安時期黨在幹部隊伍建設方面有一整套成功的經驗,這對於培養造就一大批優秀人才和建設高素質的幹部隊伍,具有重要的作用。
——崇尚科技和教育,尊重知識和人才也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繼續發揚這一精神,對於推進科教興國具有重大意義。特別是我國生産力水平仍然較低,經濟相對落後,應大力發展科技和教育,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只有人才和科技發展,把科學技術真正當作第一生産力,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延安精神是中國共産黨和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博大精深,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精神源泉,我們要用延安精神教育我們的黨員、幹部和人民群眾,讓延安精神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放射出新的光芒。(張學尚 作者單位:中共延安市委理論講師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