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江蘇 看十運》常州篇之:常州藝術
央視國際 (2005年09月18日 18:31)
很多年以前,常州西門外有條花市街、南門外有條木梳街,每日清晨,都能傳來“淅淅沙沙”的削竹鋸木聲以及“木梳、篦箕”的叫賣聲。梳篦中,齒疏的叫梳子,齒密的叫篦子,清代的光緒年間,蘇州織造府的官船每年七月必到常州,定制黃楊木的梳子和象牙梁的篦子,常州的梳篦又有“宮梳名篦”的美稱。300多年的卜家老號,因製作的梳篦品質精良,成為當年常州城裏買賣最紅火的梳篦店舖。常州生産的篦子工藝獨特,經久耐用。從取材到成型,需要72道工序。此外常州木梳的製作工藝精緻複雜,工序繁多,須經28道才可完成。大多采用傳統的雕、刻、繪、燙、嵌鑲工藝製作的。木梳的原料往往比較精良,以珍貴木質為主,多為紫檀、黃楊、石楠木等。隨著歲月的變遷,常州梳篦發展,用竹子為原料製作的篦子,使常州手藝人聞名天下,很早以前,常州的手藝開始嘗試用竹子上雕刻工藝品,此後在常州便出現了許多竹刻大師。 中國的竹刻藝術分為圓雕、透雕、皮雕、淺雕等幾大類。其中的皮雕又稱留青竹刻,是竹刻中難度最大的一種。留青,留青,顧名思義,是利用竹皮之青和竹肌之紅兩者的色差,在刀刻時以留青色為主,與竹肌淺刻和陰陽刻相結合,具有書畫筆意墨趣的神韻,所以留青竹刻稱得上是竹皮上的中國畫。 留青竹刻,僅僅利用薄薄的一層竹青來反映自然界萬物。刻成的作品,看似平面的書畫,其實卻是立體的雕刻。只是立體感因層次差別過分細微而顯得特別精妙。一層竹青的厚度不超過一毫米,竹刻家卻能刻出多種層次來。自古以來,常州人就善於用刻刀來創造藝術,他們在普普通通的竹子上刻出了一門精美的藝術,他們還在一張張不起眼兒的紙上刻出了一片絢麗的天地。這種在紙上鏤空的藝術稱為剪紙,在常州的金壇市,人們稱它為刻紙,因為製作時用的是刻刀,而不是剪刀。 最早金壇人也是用剪刀剪紙的,用刻刀是近幾十年的事。和剪紙不一樣,刻紙主要運用劃刻粘貼、陰陽對比及鏤空等各種雕刻手法,—般作品比較大,整幅畫面需千刀不斷,萬刀接連。 傳統的民間剪紙因受到剪制工具的局限,作品大都屬於裝飾小品。而金壇刻紙的篇幅可以根據所表現的內容自由選定。長4米的《百美圖》,將春夏秋冬四季景色融于一幅畫面。金壇刻紙具有精細秀麗,具有江南藝術的特點,《爭艷》中的孔雀尾翎刻了1200根線條。而《春江花月夜》中的人物披風更是刻了2萬多刀,用來增加了人物披風絲質感和動態美。
責編:劉鑫隆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