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江蘇 看十運》南通篇之:藍印花布
央視國際 (2005年09月13日 10:10)
南通地處長江三角洲的北側,瀕江臨海,氣候溫濕,非常適宜棉花生長。元、明以後,棉花在江海平原廣為種植,並"紡之為紗,織之為布"。明代中期,織造技術的引進,帶來了南通土布的發展。明末清初,花商們從廣東帶來了一種可以製作染料的藍草種子,南通民間開始大量種植蘭草,印染業逐漸昌盛。各集鎮相繼建立染坊製作藍印花布,到了清朝光緒年間,南通的藍印花布不僅滿足本地需求還販銷到各地,南通民間藍印花布有了"衣被天下"的美稱。南通人穿的衣服、日常用的包袱皮,甚至閨女的嫁粧,都是自家紡織印染的藍印花布。窗簾、頭巾、圍裙、帳子等每樣紡織品都是藍印花布做的,這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藍印花布自然,清新。
藍印花布取材天然,製作程序也都是純手工的,這是1977年,南通印染廠生産藍印花布的過程,當時,來參觀的日本遊客被南通手工藝人的精湛技術折服,拍攝了這組照片,回國之後發行成了明信片,在這張當年的合影中,站在前排的老師傅們都離開人世了,後面的年輕師傅也都改了行,只有站在畫面右邊的這個年輕人還在執著地守衛著這份文化遺産。
1977年拍攝這張照片時,17歲的吳元新還是南通市印染廠的一名學徒,如今28年過去了,色彩艷麗的紡織品取代了藍印花布,手工製作藍印花布的人更是鳳毛麟角,只有他始終不改對這項傳統藝術的癡迷,從小在南通郊區長大的吳元新是穿著藍布衣服,蓋著藍印花布的被子長大的,清新、素雅的藍印花布令他無論走到哪都難以忘懷,所以在藍印花布逐漸被現代人遺忘的時候,吳元新決定開一間印染廠,並且在2000年辦起了一傢俬人的藍印花布博物館,將南通的傳統印花圖案收集整理,如今,來南通的遊人都會到博物館轉一轉,了解藍印花布的歷史,欣賞各種精美的民間作品,還可以親手製作一塊藍印花布帶回家。
南通民間藍印花布,全憑人工手紡、手織、手染而成,製作一塊藍印花布首先要用紙刻製一塊模版,模版的圖案全憑手工鏤刻,每幅刻好的紙版都像是一個剪紙作品。
吳元新,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館長:“花版鏤空後,經過刷桐油加固就製成了模版,傳統的手工藝人就這樣挑著模版走街串巷,誰家要做藍印花布就挑一張自己喜愛的圖案。”
製作藍印花布最見手藝的就是刮漿,也就是把布上不需要染色的部分涂上防染漿,防染漿是用黃豆粉和石灰按照一定的比例調製而成,把刻好的花版放在白布上,透過花版將灰漿括在布上。然後把布放在蔭涼處晾著,晾幹後,投入缸內染色,那時候家家戶戶都有染缸,房前屋後都會種植蘭草,染制藍印花布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顏色淺的染一兩次就行,要想達到深藍色就需要經過七八次反復氧化染色。染好的布晾幹後刮去表面的防染漿,密封處露出白布本色就製成了這種色彩分明的藍印花布,南通市藍印花布的故鄉,不但花色品種繁多,而且製作工藝精良,其他地方的藍印花布都是單面,但傳統的南通藍印花布是雙面,這就意味著在刮漿時多了一道工序,正面刮一遍,反面刮一遍,兩面的花要完全吻合。
染好的印花布高高挂起,在陽光下隨風飄逸,一朵朵別致的花兒,仿佛呼之欲出,這就是南通民間最常見的風景。
藍印花布有青銅飾紋的高古,漢磚瓦的粗獷,宋瓷的典雅,蘇繡的細膩,剪紙的簡潔,織錦的華貴。深沉的藍與純凈的白,在質樸素雅、含蓄優美之中,飽含著濃郁的鄉俗民情。格調樸素、高雅的藍印花布印製的不僅僅是一個個普通的圖案,它蘊含著我們中國人獨特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情調,如今來凡是來南通的人都會帶一塊兒藍印花布回家,藍印花布已經成了南通的一張名片,經過歲月的淘洗,這項傳統的民間手工藝術不但沒有消逝,反而煥發著越來越迷人的魅力。
責編:曉辛 來源:CCTV.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