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兩會”委員建議立法保護和防止個人信息洩露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3月09日 14:22 來源:
    專題:2006年全國兩會

  在你上網、收發手機短信的那一瞬間,你的個人信息或許已經洩露

  個人信息數據庫洩露

  “恭喜您生了個小寶寶!”

  夜半三更,電話突如其來,北京市海淀區的宋女士虛應一聲,不等她琢磨出這是哪位來呢,對方又説:“您孩子用什麼牌子的尿不濕?我是某公司的,可以給小寶寶提供最好的尿不濕……”

  剛在醫院生了孩子回家,宋女士的麻煩就開始了。電話、手機短信、宣傳單裏傳來密密麻麻的信息,向她推薦奶粉、育嬰大全書,要給孩子做滿月照、胎毛筆,甚至請她的孩子參加嬰兒健身班。

  宋女士暗自奇怪:家裏的地址、電話、手機,這些人都是怎麼知道的?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李蘭委員説,宋女士的諸多煩惱,緣于她的個人信息數據被洩露。

  李蘭委員分析:基於互聯網的電子商務的出現,各種企業、機構(如:電信運營商、銀行、保險公司、航空公司、互聯網公司,以及各類零售商)出於經營需要,逐漸形成並積累了各自的用戶或者消費者信息數據庫。

  這些數據庫主要內容包括:個人的基本信息(如:姓名、性別、年齡、生日、住址等)和專項信息(如:婚姻狀況、電話、賬號、健康、習慣、照片等)。

  信息數據洩露引發諸多問題

  李蘭委員通過調查發現,這些個人信息數據庫的管理、利用和保護基本處於自發狀態,對於大量個人信息被收集和使用,廣大消費者並不知情。個人信息數據的洩露、交易引發了諸多社會和經濟問題:

  ———在消費者不知情的狀態下使用個人信息牟利,影響社會生活及商業秩序。

  像宋女士一樣,很多消費者無端遭受不明短信、電話及郵件的騷擾。2005年,我國甚至出現了未經用戶允許即明碼標價售賣個人信息的網站,只要輸入想要搜索的人的名字,就立即可以查到這個人的電話號碼、手機號碼、家庭及工作地址、IM等聯絡方式,甚至包括婚姻狀況、犯罪記錄、銀行借貸記錄、個人財産記錄等個人信息。

  ———暴露個人隱私,侵犯個人權利。

  互聯網的交互性和強大數據傳輸功能,加劇了個人信息數據庫存的整合、分析、挖掘和過濾,不同企業及機構的個人信息數據庫不再是相對獨立的“孤島”,通過對數據庫的販賣和加工處理,想要得到一個人的全面信息將越來越容易。

  如果這些販賣和加工處理在當事人並不知道的狀況下肆意進行,之後再經過互聯網手段大規模利用與傳播,不僅個人隱私權遭到了嚴重侵犯,而且一旦被不法分子利用,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滋長犯罪行徑,危害社會穩定。

  時值今日,很多有手機的人都曾收到過賣淫、制售假證、販賣槍支等短信,這些不法分子獲得他人手機號碼的途徑不排除收買個人信息數據庫。

  ———制約經濟發展,阻礙社會進步。

  現代商業社會,客戶關係管理(CRM)已經成為企業經營的必要手段,如果個人信息數據得不到良好的保護,任上述問題滋生蔓延,受害人群就會自發防範,導致各類企業、機構很難合情合理地獲取和使用個人信息數據,進而會影響經濟的發展。

  ———被敵對勢力利用,危及國家信息安全。

  在沒有任何監管的前提下,對有些個人數據(如:行為習慣、消費習慣、上網習慣、電話使用習慣等)的蒐集、整理、數據挖掘,以及個人信息數據庫的隨意流通,會給敵對勢力和邪教組織提供具有個人針對性的、危害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宣傳途徑,甚至策反條件。

  沒有防止信息洩露的法律“防火墻”

  發現自己的信息數據已經洩露,但還不知道漏洞出現在哪兒,宋女士陷入焦慮之中:“怎麼就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管管這種事情?”

  其實關於個人隱私,早在2002年12月23日,九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首次審議的民法草案中已經有明確界定,私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人空間,都屬隱私範疇。

  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國對於個人隱私權的保護還沒有一項專門的法律,對名譽權、肖像權的保護也只是散落在民法當中,而對於網絡上和數據庫中個人隱私信息的保護更是從未涉及。

  儘快出臺個人信息數據保護法

  李蘭委員設想中的個人信息數據保護法的保護範疇:預防任何特定(或可特定的)自然人相關的所有信息,不限種類和形式。

  法律監督機構:設立或委託專門的行業協會和行業自律組織輔助相關政府部門監管該項法律的實施,如中國互聯網協會。

  主要內容:

  ———關於數據獲得的限制。任何組織或機構不得以欺騙手段從數據主體那裏取得信息;只能為特定的和合法的目的,才能收集或持有個人信息數據。

  ———關於數據使用的限制。任何企業或機構在建立用於合法目的的個人信息數據庫後,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在負責協助監管的行業協會備案;收集、處理、使用個人信息數據,不得損害數據主體的人格、身份以及私生活;對於遺失、損壞有關數據,或者未經許可而洩露有關數據的,數據主體有權請求賠償。(法制日報)

責編:王京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