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方時空]有聲有色的文化盛宴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28日 21:24 來源:
    進入[東方時空(新版)]>>

製作雲錦需要兩個人合作

泉州提線木偶的控制需要三十多根線

  CCTV.com消息(東方時空):

  這次展覽,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成果展。聚集在展廳裏的2000多件文化瑰寶來自全國30多個地方,反映著不同的民俗民風。

  記者:一進展廳,我們就發現這次展覽和其他展覽不太一樣的地方,除了一些已經製作好的展品外,我們還發現了一些正在製作過程當中的展品,那麼他們為什麼一定要展示這個製作過程呢?

  展覽解説員馬敏:因為我們知道,這塊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産五大範疇裏面的傳統手工藝,這塊範疇大部分是通過口傳心授的這種方式,這個過程是不能夠靠單單看實物來讓大家了解的,所以我們今天必須是把這些藝人們,他們的表演讓大家看到,這樣才能真正理解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産。

  為了讓觀眾感受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珍貴,這2000件展品的篩選就花了有關部門和專家整整三年的時間。

  馬敏:這個銅人就是我們祖國,中醫藥針灸整個這個體系裏面的。他身上有一些經脈經絡,有一些銅人,他裏面是可以注水的。外面在考試的時候,外面可以裹一層蠟,這樣的話,扎對穴位之後,裏面的水就會流出來。

  針灸銅人的原理很簡單,但卻巧妙地協助了針灸醫術的代代相傳。

  馬敏:現在我們看到的是2005年,我們國家和蒙古國聯合申報成功的蒙古長調。有一種音叫呼嘜,是一個老先生他發出非常低沉的一種聲音,在這種低沉的聲音上面,又泛著一個高音,那麼這個高音,它是有一定弦律的。這樣的話,如果這個老先生,他再拉一個馬頭琴,當他的弓同時滑過兩條琴弦的時候,等於他一個人就能發出四個和聲,四個聲部。

  如此動聽的弦律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價值和審美情趣,因此在2005年申報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時一舉成功。但是如今,會唱呼嘜的人卻越來越少了。

  記者: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傳承主要依靠的是一代代人的口傳身授,因此這次展覽也把河北、福建、西藏等10個地方的絕活兒傳人從幕後請到了臺前,觀眾在這裡不僅能看到一些絕活的製作過程,更能夠看到這些製作目前在我國的最高水平。

  南京的雲錦因為多以雲彩為花紋而得名。它的製作表演是這次展覽中最吸引觀眾的絕活之一。看,和普通的織布不一樣,織雲錦的時候需要兩個人配合,而且有一個人是要站在機器頂上的。

  記者:他在上面幹什麼?

  南京雲錦傳人:他在提花。

  記者:提的是經線。

  南京雲錦傳人:他在上面把經線提起來,然後我把彩線織進去。

  和其他的錦緞一樣,南京雲錦也是由經線和緯線交織而成的,但是它複雜的工藝使得同一緯度可以出現許多種不同的顏色,這是其他錦緞做不到的。

  記者:這麼多的線你能記清楚嗎,現在織的是什麼花啊?

  南京雲錦傳人:現在織的是花瓶。

  如此細緻的工作使得雲錦的製作週期很長,一般幹一整天也只能織十幾厘米,獨特的花紋使得雲錦成為古代皇家的衣料。到現在為止,沒有任何一個電腦程序能夠模擬雲錦的製作。但是,由於經緯交錯的線太多,這門手藝不僅要用眼睛看,更要用心來記,複雜而枯燥的工序使得如今全國能夠製作雲錦的人只有三十幾位。

  相對於安靜的雲錦製作,福建泉州的提線木偶戲就顯得非常熱鬧。瞧,不光是小朋友們入了迷,就連大人們也爭先恐後地觀看。

  泉州提線木偶戲傳人:鍾馗的話。

  泉州提線木偶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幾乎可以模擬所有真人的動作,秘訣就在於,控制木偶的線有30多根,這也使得泉州提線木偶戲成為所有傳統木偶戲中技術難度最高的。

  泉州提線木偶戲傳人:這兩根是頭的叫頭頂線,是整個木偶的重量都在這兩個控制。這還有一條線,這個叫後鬥線,這是控制這個木偶的。

  記者:您學了多長時間學會的

  泉州提線木偶戲傳人:我們科班一般是五年。

  和南京雲錦一樣,提線木偶戲因為操作複雜、難以掌握,現在只在泉州的提線木偶劇團裏才有人會演,而且無論是雲錦還是提線木偶,現在都已經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海霞:實際上有很多人都可能會有這個説法,比如説我覺得這個東西沒有了,也不耽誤吃不耽誤喝,好像對我們的生活影響並不大。但是這只是一種眼前的一種很急功近利的想法,因為一個民族,它的這個文化內涵,是積澱在民族的骨髓裏面的。你離開它,現在我們的孩子可以吃洋快餐,可以穿耐克鞋,可以跟其他的孩子一樣活潑,他不需要這些傳統的東西一樣。但是他長大以後,他就不會認同傳統的民族,他割裂了這種文化環境以後,他就不會認祖了。

  實際上,在普通百姓認識到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重要性之前,有關部門和專家早已經開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在這次展覽上表演的兩位無錫惠山泥人的傳承人喻湘漣和王南仙就是50年代由政府出資培養起來的。

  無錫惠山泥人傳人:我們那個惠山地區的泥人(傳人)的年紀,已經七八十歲了,省裏江蘇省政府把他搶救遺産,就把我們招生招進去學了整整學了四年。

  但是大多數流傳在民間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往往都不能找到它的傳承人。這個時候,能夠有效保存珍貴遺産的設備就顯得非常重要。

  記者:像我身邊的這架鋼絲錄音機就起到了這樣的作用。我們都知道二泉映月是無錫街頭賣唱的民間藝人瞎子阿丙演奏的,但是很少有人聽過他的原始演奏。半個世紀前,正是這架鋼絲錄音機,在阿丙去世前,及時地記錄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不過,面對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産,專家們認為傳承人的缺乏依然是最現實的危機。

  西藏唐卡傳人:傳承人要求很高的悟性,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有條件成為這種傳承人的。那麼他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很大的功夫去認真地學習,去悟。如果沒有這樣的心境,這樣的心態,去踏踏實實地來學,這就很難做到。

  榮寶齋水印畫傳人:一般的話就是兩年三年,成熟了一點,馬上就走了。他們自己要畫去呢,心靜不下來.畫畫和我們寫字都是一樣的,印刷也是一樣,一定要坐得下來,要心靜,才能做好。

  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王文章:像對於傳承人的保護,我想一方面要提高公眾的意識,另一方面我們要創立些條件,比如説經濟方面的保障,對他們社會地位的提高的認定,使他們能夠安心地來承續這些項目。

責編:扈航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