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央視社區 | 網絡電視直播 |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網友原創] 關心慈善事業促進社會和諧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6日 14:39 來源:
    專題:網評天下精華版

  1月20日,北京市中關村附近,一個三面透風的墻角下蜷縮著7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站有飯吃,有地方住,現在天氣這麼冷,跟我們回救助站吧。”北京市海淀區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員馮鑫這樣勸他們。這7個人都拒絕跟馮鑫走。(2月5日《新華網》)

  為何流浪乞討人員不願去救助管理站?其中的一個乞討人員解釋説,去了那兒住幾天又能頂什麼事,最終還是會把他們送回原籍,可家裏什麼人都沒有了,還得靠大夥捐款幫助他們,如果收不上捐款,他們照樣會挨餓。為了生存生活,最後還是得出來,與其這樣來回瞎折騰,不如不去。

  眾所週知:2003年8月1日,溫家寶總理簽署國務院第381號令,發佈《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同時宣佈1982年5月12日國務院發佈的《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遣送辦法》廢止。以“維護社會治安”為目的“收容遣送制”被更具人文關懷的“救助制”所取代。這一“救助”制度的建立體現了我國對於公民人身自由權利的尊重與保障。然而新辦法執行一年半以來,以社會救助為職責的救助管理站似乎並沒有發揮出其應有的社會效應。據了解,全國909家救助站幾乎無一例外地存在“門前冷落鞍馬稀”的現狀,同時也遇到很多救助站無法解決的救助者生病住院、資金緊張等社會難題。之所以會出現如此情況,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是公眾參與度不高、救助資金不足導致目前救助站救助能力有限,只能救急不救難。

  救助站作為慈善機構在我國各地都有。目前他們的救助資金主要是依靠政府撥款,其次來自社會各界的捐款。而中華慈善總會每年收到的捐贈大約75%來自國外,15%來自中國的富人,10%來自平民百姓。在全國上千萬家企業裏,有過捐贈記錄的不超過10萬家,也就是説,有99%的企業從來沒有參與過慈善捐贈。既是有過捐贈記錄的企業大多數也是被動地等待募捐通知才參與捐贈的。而美國的慈善捐贈10%來自企業,5%來自大型基金會,85%來自全國民眾。僅2003年,美國個人捐贈達2410億美元,人均捐款460美元,佔當年人均GDP的2.17%,志願服務參與率為全國人口的44%。與國外相比,我國的慈善事業在普及性上還有較大差距。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人均捐獻款一度僅為0.92元,不足人均GDP的0.02%,志願服務參與率僅為全國人口的3%。

  據相關部門統計,目前,我國每年有近6000萬以上的災民需要救濟,有2200多萬城市人口生活在低保線上,有7500多萬農村絕對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還有6000萬殘疾人需要社會提供幫助。在我國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健全的今天,要解決上述困難,僅靠救助站一個部門的努力,恐怕“獨腿難撐”,只有實現社會聯動,才能保證救助工作良性運轉。其一,要在全社會進行廣泛宣傳,要大家明白慈善事業是光榮事業,每個人都要儘自己一份責任和義務。當前特別褒揚那些在賑災、扶老、助殘、救孤、濟困、助學以及支持文化藝術、環境保護等慈善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的個人、機構和項目,努力營造人人關心慈善事業的氛圍。其二,政府部門要出臺有關政策進行引導,如給捐贈的企業和個人在稅費上給予一定優惠等,還可以利用法律的強制力來提高公眾參與慈善捐贈,最終實現慈善捐贈由自願原則向自覺行為的轉變,不斷為公眾參與慈善事業搭建平臺。其三,對於那些身體健康、被認為是“好吃懶做”的流浪者,在給予救助的同時,還應該對其進行教育,尤其是那些流浪的兒童或青少年,還應向他們傳授文化知識,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將其培養成自食其力的社會勞動者。

  讓我們都來關心慈善事業,參與慈善事業吧,把愛心奉獻給社會,奉獻給最需要得到幫助的人,最終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穩定。(作者:劉純銀)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點擊原帖 發表高見>>

  進入論壇 建言立論>>

責編:王茜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