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2月06日 14:33 來源:
今年春節,為了找回所謂的年味,北京等兩百多個城市對燃放煙花爆竹放開限制,歡度春節的城裏人,似乎從震天響的爆竹聲中找回了過年的感覺。但是,從北京市和媒體遮遮掩掩的解釋和報道中,為此所付出的代價也不少。
以北京市為例,近50萬名治保積極分子、街道和社區、居委會幹部、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冒著嚴寒,在大街小巷中維護煙花爆竹燃放秩序。4000余名消防官兵在除夕、初一和初五,都進入了二級戰備執勤狀態;120個企事業的專職消防隊、2000余名消防隊員承擔附近、周邊區域一般火災撲救任務;170多個城市社區志願消防隊和30多個鄉鎮專職消防隊,以及1萬多個義務消防隊、15萬多名義務消防員也進入戒備狀態。節日期間,每日淩晨,都有1萬餘名環衛工人冒著嚴寒,披星戴月在大街小巷清掃煙花爆竹燃放後的殘屑。如此興師動眾、勞民傷財、如臨大敵,這樣的“年味”不要也罷。
春節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的標誌性符號,也是最能喚起傳統文化的自覺意識和民族認同的節日。中國農業的特徵是春種秋收,春節便成為“一元復始,萬象更新”的美好象徵,成為中國人一年週而复始生存的起點。歷史上的春節曾擁有諸多內涵豐富、形式繁複的民俗禮儀。從臘八開始,經過祭掃、烹飪、貼春聯、吃年夜飯、守歲、放鞭炮、拜年、逛廟會,直到正月十五鬧元宵賞花燈,如此過程中的群體性的傳統習俗才能烘托出“年味”。但隨著現代文明和城市化的進程和衝擊,城市的人們住進了高樓大廈,老死不相往來,帶著人格面具生活,對門鄰居不相識,群體性的活動少之又少,怎麼能不感覺到“年味” 的缺乏呢?
春節走朋訪友時,筆者曾和一位農村的親戚談起“保衛春節”和沒“年味”的問題,他説,“這是你們城裏人吃飽了撐的”。細細思量這位農民朋友的話倒是話糙理不糙。在農村,元日以後,走親訪友,互送禮品,各種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競相開展:耍獅子、舞龍燈、扭秧歌、踩高蹺豐富多彩、紅紅火火、熱熱鬧鬧直到元宵以後。從農村濃濃的年味中,筆者體會到年味是一種心情、是一種記憶、是一種希望,更是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和憧憬。因此,找回年味還得要從自己的心靈中去找尋,到希望的田野---廣袤的農村大地去找尋,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中去找尋。這和燃放煙花爆竹沒有必然關係。
過春節,為找回年味燃放煙花爆竹與現代化文明城市的建設進程不相吻合。放鞭炮造成的危害諸如影響休息、浪費、污染空氣、製造噪音、損害人身安全等更是人所共知。大年初五,是中國人傳統中“迎財神”的日子,上海夜空中鞭炮聲震耳欲聾,其持續時間和聲音強度比起除夕夜有過之而無不及,一些老年人、病人和孩子卻不堪其擾。
據估算今年春節將比往年多燃放掉十億元人民幣,首都環衛工人在大年初一淩晨清掃出約458噸爆竹廢屑。如此浪費地用燃放煙花爆竹來找回年味,這樣的“年味”我們不要也罷。(作者:晨曦wt)
責編: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