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2月22日 22:16 來源:
浙江科海公司向江西九江地震災區捐贈價值100萬元的保健品,最近卻遇到“麻煩”。先期送到的價值10萬元保健品當地災民卻不“買賬”,最終“科海”在萬般無奈情況下只得在南昌租倉存貨聯絡義賣。(引自12月18日《珠江晚報》)
江西省慈善總會副會長萬欽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説,他們對“科海”的愛心捐贈表示歡迎,但對“科海”遭遇的尷尬也很無奈。因為他們經常收到災區或貧困人群用不上的捐贈品,如廢舊衣物和廢舊家用電器等,而那些生活必須品或日常生活用品卻少得可憐。
災民不買捐贈“賬”,不領送溫暖的情,好心成了“驢肝肺”。這不是災民們不識好歹,而是這些保健品雖好,可眼下對他們來説卻用不上。連吃穿住都成問題,那有心思去喝保健品。這捐贈中遭遇的尷尬現象,不僅僅是浙江“科海”,而是“送溫暖”工作中的“政績化”、“形式化”、“格式化”帶來的尷尬,是扶貧機制不完善帶來的尷尬,是救災扶貧捐贈中重形式輕內容帶來的“後遺症”。
向受災群眾和貧困人群的愛心捐贈,應該“對口扶貧”,“適銷對路”解他們當務之急,真正是雪中送炭。可多年來“送溫暖”的救災扶貧工作中往往是根據領導的意圖辦事,形式主義“送溫暖”的多,真正讓受助對象得實惠的少,務虛的多,實事求是的少,“送溫暖”幾年送了10多床棉被,弄得受助對象嘴上説“感謝”心裏説是個“麻煩”。還有的“愛心捐贈”純粹是為了達到廣告宣傳或某種目的。有人認為,這是根據自身特點捐贈。而假如生産槍炮子彈的“有什麼送什麼”,那些捐贈災民的會接受嗎?正如黨中央最近指出的那樣:“深入了解困難群眾的實際情況……,切實幫助困難群眾解決好過冬問題”。這也提出了一個實事求是送溫暖的問題。
要避免“科海”尷尬的再現,關鍵是把愛心捐贈的送溫暖工作作為一項長期性的任務,要建立一個長效機制,要有規範化的措施,要實事求是。捐贈單位的愛心捐贈不能“打折”,“適銷對路”送溫暖,真正把溫暖送到受災群眾和貧困人群的心坎上。(左崇年)
責編:閆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