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消息:醫療是改革中令人不快的章節之一,這使經濟發展的成功故事打了折扣。“看病貴”成為面向市場的醫改與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務之間矛盾的焦點。最近,有越來越多的人將矛頭指向了醫院。
一些職工説:“醫改似乎沒有産生什麼效果,只是簡單地把醫院變成了追求利潤的企業。”
“看病貴、看病難”是一連串的事件,它涉及到的環節包含了藥廠、醫藥經銷公司、醫院以及監管部門等在內的許多利益主體。但是更多的人認為,在這個利益鏈條上,醫院獲得的利潤最大。這一點即使是一些醫生也承認。
本週,一位不具名的北京醫生為記者計算了藥品流通過程中各個環節的利潤所得———
“某一種藥出廠價只要4元,賣到病人手裏可以一路狂漲到74元,這中間最大的受益者是醫院和醫生,合計可得到48.8元,大概佔藥價的66%。”
“出廠價是4元,那麼廠家最終只能拿到這4元;醫藥公司現在拿不到多少,一般是合同金額的3%左右,若合同價是40元,他們的收入大概在1.2元左右。其餘40-4-1.2=34.8元為醫生回扣、各種公關費用、醫藥代表所得以及國家稅收等。”
“醫生要的回扣一般在藥品零售價的15%~30%左右。開藥越多,得到的返點越大。”他最後説,他所在醫院的總收入中,“有50%以上是靠賣藥所得。”
“醫藥結合、利益挂鉤,是導致群眾看病貴、藥品價格高的體制性原因。”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近日召開的中國藥師周大會上説。
“要解決看病貴的問題,核心是要醫藥分家,否則醫生開‘貴’藥的問題就很難解決。這一方向已經越來越清楚。”一名醫學專家説,這個判斷正在獲得更大範圍的認同。
事實上,醫藥分家已經試點了五年,但成效不大。部分醫院因為堅持不下去而告夭折。
原因在於政府的投入不足。輿論認為,政府應在這一領域承擔起責任,提高醫療機構補償機制。(記者程莉莉)
責編:湯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