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4日 16:00 來源:
從1998年起,我國藥品已連續16次降價。10月10日起,國家發改委發出《關於降低頭孢辛等22種藥品零售價格的通知》後,全國各地掀起又一輪降價“風潮”。然而,在一道道“降價令”後,老百姓還是認為藥價太高。(《經濟參考報》2005年10月21日)
藥品降價,有如一個痼疾,讓政府頭痛、藥廠緊張、推銷員擔心、醫生皺眉,百姓失望。降價都降了16次,按照一年降一次,即便是個孩子,也該降出個模樣了。其實,不用任何人開口,誰都清楚,咱們的藥價到底怎麼樣。有一點可以肯定的,凡是做藥品生意的,很少有不暴富的。屢屢降價後的藥品利潤還有多麼豐厚,醫藥暴富群體的口袋,就是最好的答案。
政府對虛高的藥價開刀,趕不上藥價改頭換面再度上揚。照著這個老路子,醫藥企業、醫院和政府之間的“捉迷藏”價格遊戲,不知道要玩到猴年馬月。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遊戲的結局何如,老百姓照樣得為高昂的藥費買單,不管這個單子裏有多少“寄生蟲”,患者為治病,也得捎帶著將它們吞進肚子裏。
藥品降價,降到讓老百姓滿意的程度,真得很難嗎?之前,不曉得有多少“降價名醫”,已經就此開出了多少處方。指望我們這些不是醫生的預備患者拿主意,怕是會使您失望的。
談論藥品降價,我贊同兩個觀點:一是醫藥分家,二是質價審計。後者雖然現在未辦,但實施起來不算太難。只要國家肯動真格,對藥品按質論價,管好兩頭,把出廠價和醫院的終端銷售價管死,任何藥品想渾水摸魚,門都沒有。藥品降價難,難在現在還沒有真正重視醫生的勞動,重視醫院的企業利益。醫藥分家,把醫院變成真正的醫院,而不是藥房、藥店,醫護人員是憑自己的醫術吃飯的群體,是藥品降價成功的根本所在。為此,患者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現在的慣例是,花1-10元挂個號,治病的處方就出來了。如果患者不是公費醫療,完全可以到外邊買藥,醫院是干涉不了了。這樣,實際上等於醫生和醫院在“學雷鋒”,給患者盡義務。我們都可能是患者,我們都嫌藥價高,都曾暗自罵過醫院和藥價。問題是,我們可曾替醫院想過,假如醫院是我們自己開的,就憑這點掛號費,能自負盈虧嗎?所以,改變患者看病診斷的低成本,是醫藥分家的前提。照顧了醫院和醫生的經濟利益,再去限制藥價,也就順理成章了。
診斷漲價和藥品降價同步進行,比單純的拿價格開刀,要合情合理得多。(劉海明)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