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20日 17:55 來源:
10月17日,神六返回的當天,浙江杭州市的楊芳菲看到了香港太空旅遊公司發佈的一則消息:普通人也可以上太空,只需要10萬美元。她遂向該公司報名。對方對此表示歡迎。據悉,她有望成為第一個以旅遊者身份進入太空的女性。(《今日早報》2005年10月19日)
世界上的“太空遊客”,迄今為止,僅有3人而已。雖然中國人和“太空遊客”(旅遊性質)無緣,卻擋不住公眾關注此事。尤其是神六遨遊太空期間,到“太空旅遊”的話題陡然升溫。雖然目前尚不清楚香港這家“太空旅遊公司”的底細,也不曉得前三位“太空遊客”可否都是經過該公司之仲介“送”上天的,也不知道他們和咱們的神舟發射部門有無業務關係,總之,他們在承攬太空旅遊業務,國內旋即便出現了報名者。甚至,連第一位太空女遊客可能是中國女性的報道,也赫然見諸報端。
人類研製宇宙飛行器,終極目的在於供全人類享用。從這個層面看,“太空遊客”的出現,包含著必然性。不過,凡事總存在一個時宜性的問題。依照目前的情況,不論從技術的角度還是經濟實力上,“太空旅遊”對於99.99%的地球人而言,還不具備現實的可行性,更不要説具有普適性了。在這種情況下,過多地鼓噪“太空旅遊”,既不負責,也不明智。
到“太空旅遊”,雖然“跌價”到10萬美金,這筆錢對富翁們來説,當然不在話下。不過,砸出去這麼多鈔票,冒著生命危險只為到太空中隔著飛船的玻璃看一看太空風景,並不是每個富人都覺得划算。像這種奢侈性的消費,連堂堂的“財富大巫”比爾?蓋茨先生都不感興趣,我想,咱們國內的“財富小巫”們,大沒必要喊著嚷著到外層空間走一遭了。至少,在世界性的“太空旅遊”業務尚未成熟之際,最好還是務實而莫務虛。
遺憾的是,時下的一些媒體,為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而忘記了新聞的價值取向。於是,“太空旅遊”便成了炒作的“菜肴”。在百度上搜索“太空旅遊”關鍵詞,竟有143萬條相關報道。如此天文般的數字背後,意味著“太空旅遊”的泡沫新聞氾濫成災。這其中,媒體的鼓噪,可謂“功不可沒”。
中國自古就有節儉的傳統。奢侈性消費乃至鋪張浪費,不能説古代沒有,只是説這些消費觀念不成氣候。自上個世紀90年代以降,超前消費的風氣愈演愈烈,連“月光族”這樣的專用詞彙都到處可見。一些年輕人,雖還不至於夢想當“太空遊客”,出門動輒堅持非飛機不坐的原則。不難想像,假設這些年輕人也富翁了,他們能不對“太空遊”躍躍欲試嗎?報道中的楊女士之所以要圓“太空遊”的夢,無非是她希望“生活得有質量”的性格使之然。問題是,這樣的“性格”,算得上成熟的性格嗎?
媒體作為社會良知的代言人,作為社會的“公共器官”,在“太空旅遊”一事上,做出何樣的判斷和取捨,導向作用異常重要。我的看法是,少些鼓噪,多點理性的抑制,別讓個別小富即奢侈者,過於飄飄然了。在地面上尚且飄飄然,到了失重的太空,他們如何站得穩啊?(劉海明)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任今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