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園風景區琵琶洲附近,一座造價近20萬元的豪華公廁,建造兩年多來一直未投入使用,就被寫上了“拆”字。南京有關部門稱,這個寫著大大“拆”字的豪華公廁並不在拆遷的範圍之內,新的景區建成後將根據規劃再投入使用。可是昨天,曾經承諾過不拆的這間豪廁已被施工人員連夜拆除。 (9月19日 國際在線)
一座豪華公廁,建成後一天都未使用便慘遭拆除,納稅人20萬元的血汗錢眨眼間化為烏有,這顯然是一個巨大的資源浪費。這在大力提倡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實讓人痛心。
據説,這座豪華公廁是在2003年6月份建成的,當初興建的目的是為了解決附近2000多戶居民如廁難問題,廁所總造價約20萬元。遲遲沒有投入使用的原因在於衝廁水緊缺,由於廁所地勢較高,自來水需加壓方可流進廁所。因為改裝的費用問題,一直沒有使用。
從豪華公廁的建與拆中,公眾不難發現這樣一個話題:那就是民意在政府決策中究竟起到了多大的作用。按説,為民而興建的公廁,民理應支持。可事實上,這座豪華公廁從開始動工興建時起,便一直為民所議論。既然廁所地勢高,自來水達不到高度,為何當初不問問附近的居民而盲目上馬?顯然,其中既有主觀臆斷、花納稅人的錢不心痛的原因,但更有漠視民意的因素。
可以説,在公益事業決策中,這種忽視民意的現象,已成為了官場上的一種常態。只要自己臉上貼了金、粉了銀,就無視百姓意願,強行打造“政績工程”、“形象工程”、“眼球工程”,缺乏科學規劃,缺失長遠打算。一旦認為不合時宜,便一毀了之,陷入了拆了建、建了拆的惡性循環中,不但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更嚴重損害了百姓利益。
任何一項公共政策都應是以公共利益的最大化為基本追求目標。尊重民意,是制定公共政策的社會基礎,也是衡量其是否有無生命力的惟一標準。因而,發展公益事業,民意是關鍵、是根本。只有廣納民言,決策才能科學化,才能盡可能地降低建設成本。
建設節約型社會,離不開民眾的參與。而尊重民意更是一種最大的節約。政府在制定公共政策時,倘若做好、做實了這篇大文章,就能花小錢辦大事,就能真正地突出群眾利益這個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作者:陸志堅)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責編: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