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山西河津煤礦整合“平均主義”惹爭議 

央視國際 (2005年06月07日 15:21)

  人民日報消息(記者鮑丹):為減少煤礦事故,保護煤炭資源,山西省有關部門規定,對資源面積達不到1平方公里的煤礦全部進行整合或者關閉。山西省河津市在去年9月提出整治全市的大小煤礦。8個多月過去了,煤礦整合效果如何呢?為此,記者近日來到河津市進行了採訪。

  依照整合方案,河津市的煤礦一律實現採礦權、産權、經營權“三權”統一,採礦權全部有償出讓。為了切實推動整合進程,去年12月,河津市煤礦整合領導小組規定了整合的強制性方案。“礦區面積達不到1平方公里、年産量不足9萬噸且具有周邊整合條件的煤礦,如果不參與整合,到時強制關停。”河津市分管煤礦整合的副市長薛振忠回憶説。

  經過艱難整合,截至目前,原先的62礦63井縮減至52礦53井,其中,礦區面積超過1平方公里的14個礦增加到33個。

  然而,在整合過程中所普遍採取的“平均主義”做法招來質疑。棗坪煤礦是周家灣村辦小礦,原有資源面積為0.25平方公里,年産量3萬噸。整合後,棗坪煤礦得到臨近五一煤礦的0.8平方公里資源,小礦突然變大了許多。據了解,五一煤礦是下化鄉鄉辦大礦,原有礦區面積2.4平方公里,這次被“整合”掉了1/3。與五一煤礦類似被分割的大礦還有幾個。其中,原礦區面積3.8平方公里的薛虎溝礦給南桑嶺礦和陳家嶺礦共割出0.58平方公里。對此,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安監人員告訴記者:這種“割大補小”的“平均主義”做法令人擔心,一些小礦突然擴大,環保投入、安全管理都跟的上嗎?

  除此,“平均主義”的表現就是給小煤礦補進空白資源(被關停的非法開採的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整合之後河津礦區面積增大的30個礦中,補進空白資源的煤礦共有17個,佔54.8%。而根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空白資源劃分上,河津市有關部門採取的是“保小”的做法。這些空白資源大都因掠奪式開發,煤層被破壞,是枯竭或幾近枯竭資源,把它們交給投入能力、管理水平相對薄弱的小礦經營生産,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安全措施實在很難保證。

  記者發現,在煤炭資源集中的下化鄉,私挖濫採依舊猖獗。不到1平方公里內就有二三十個煤礦,其中大多數是四證不全的“黑口子”。一塊殘破的“嚴厲打擊黑口”的標語旁,居然有被簡單封堵的“黑口子”。當地人説,一部分“黑口子”白天不敢出煤,用石塊或煤泥簡單封堵,一到晚上“煤老鼠”就全部出洞。

責編:張芳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