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雲南蒙自軍分區探索邊防軍事設施管護新路 

央視國際 (2005年05月27日 10:19)


  解放軍報消息:近日,記者從雲南省軍事設施保護工作會議上獲悉,該省蒙自軍分區通過探索邊防軍事設施共管共護新路子,使轄區內98%以上軍事設施得到有效保護,併為邊民脫貧致富發揮了重要作用。總部和成都軍區肯定了他們的做法。

  “其實,我們的做法也是被‘逼’出來的!”該軍分區領導的一句話擲地有聲,並引發了一段發人沉思的往事。

  一

  此事發生在去年初的一天。該軍分區某團二連官兵乘巡邏車沿著有“全天候”之稱的某邊境巡邏道行駛了不到3公里,就發現幾天前還是寬闊平坦的機耕道,被駐地邊民運送香蕉、菠蘿的卡車反復碾軋,多處出現塌方和下陷。在一個拐彎處,巡邏車竟然陷在了黃泥中。官兵費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沒將車推出泥潭。無奈,他們只得又沿著過去巡邏走的叢林,一邊“砍路”——用砍刀砍去擋道的荊棘、竹子,一邊向界碑行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連隊幹部正為此事犯難時,類似的事情接二連三地“冒”出來:連隊前哨陣地上鐵絲網及欄樁不翼而飛,取而代之的是一夜間冒出的上千棵果樹苗。連隊幹部專程前往交涉,對方卻聲稱,連隊倘若阻止他們正常的生産,將訴之法庭;地方旅遊部門和房地産開發商看中了位於口岸處的某觀察哨,欲建一處可觀異國風情的星級旅遊區,特意登門協商連隊“退居二線”……

  “全天候巡邏道”為何不暢?多處軍事設施被“蠶食”……面對這一連串邊境開發中出現的新問題,二連官兵一時間不知所措。

  二

  二連的“撓頭事”擺上了軍分區黨委會,引起了“一班人”思考:隨著西部大開發號角的吹響,防區內邊境口岸開發一天一個樣,在給邊疆經濟騰飛帶來了前所未有生機的同時,也給邊防軍事設施管理帶來難題。二連遇到的“管護難”,在分區各團均有反映。

  如何解決這一矛盾?有

  人建議“堅持原則不退步”;有人認為“不能因此而影響軍民關係,忍一下算了”。軍分區政委王滇偉態度鮮明:“和其它新生事物一樣,邊防軍事設施管護也難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難題,只有不斷探索新路,難題才能迎刃而解。”司令員朱啟祥適時接上話茬:“保衛邊疆、建設邊疆都是我們的職責,解決難題的關鍵就是要找準二者的結合點,在確保邊防戰備執勤需要的前提下,要充分發揮巡邏道等軍民共用設施為地方經濟發展作貢獻!”

  如何有效地管護軍事設施?他們進行了有益嘗試。

  ——靠法治確保軍事設施管護有章可循。他們依據《軍事設施保護法》,協調駐地紅河州委、州政府,聯合出臺了《邊防軍事設施管理實施細則》,以法規的形式對軍事設施管護的範圍、內容、責任、要求、獎懲、經費等作了細化,並將軍事設施管護納入軍地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範疇,強化了軍事設施保護的可操作性。

  ——靠全民參與營造軍事設施管護的良好局面。他們把軍事設施保護法規納入全民國防教育之中,利用開展“軍事日”、“國防教育日”等活動,把軍事設施保護的宣傳教育覆蓋到村、居委會和學校。在此基礎上,他們撥出專款,解決了軍事禁區、軍事管理區和安全控制範圍的警戒標誌牌;除堅持“誰使用、誰管理、誰維護”的原則,還形成了由部隊與當地人民政府、公安、武警為一體的軍警民共管共護機制。

  ——靠信息化給軍事設施管護插上“翅膀”。他們針對防區內點多線長等特點,在邊境一線村寨發展了近百名軍事設施管護信息員,建立健全情報傳遞網絡,及時掌握邊防軍事設施管護情況。在此基礎上,他們進一步拓展現有電視監控系統等電子設備的功能,通過“電子眼”、“順風耳”,對口岸、重要通道的重點軍事設施實施全程監控。

  通過採取上述措施,他們先後阻止損壞軍事設施的行為120多次,挽回經濟損失百餘萬元。

  三

  在引發軍民糾紛的二連採訪,記者隨巡邏分隊登車同行。“從徒步到乘車巡邏,真可謂鳥槍換炮!”連長高明朗興奮地告訴記者,過去連隊進行一次全線巡邏需要兩天時間;如今踏車而巡,3個多小時就能完成。

  “當然,要不是軍民共管共護,再好的路也暢通不了!”説話間,巡邏車來到去年發生糾紛的地方。在那裏,地方公路管理部門派出的執法人員正在對過往車輛進行載量臨檢。一輛附近瑤族村寨運輸香蕉的卡車停在那裏。車主劉阿三一邊接受檢查,一邊告訴記者,過去邊境一線因為不通車,運送貨物全靠人背馬馱,很多農産品運不出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爛在地裏。巡邏道修通後,村裏30多戶人家先後購買了40余臺農用車和手扶拖拉機,農産品再也不愁運不出去了,每戶人家每年至少增收四五千元。現在政府加大了對巡邏道的管護力度,他舉雙手支持,每次都自覺按照載量要求裝載貨物,因為“巡邏道就是我們的發財道,我們可不能自斷財路啊”……

  記者從紅河州邊防委獲悉,邊防一線的數百公里的鐵絲網、巡邏道等邊防軍事設施,目前在軍民的共同管護下,不僅發揮了良好的軍事效益,而且發揮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僅巡邏道輻射的近百個村寨的4萬多邊民,人均年增收200余元,有力地促進了邊境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發展。

責編:劉立  來源:

本篇文章共有 1 頁,當前為第 1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