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黃鶴:路在何方(5月23日播出)
解説:黃鶴在辦學上堅持一套自己的方法,學校在創辦之初就得到社會的物質幫助。根據打工子弟居住比較分散的實際情況,在資金緊缺的條件下,學校用公車接送學生上學。這項開支更加大了學校的負擔,老師們提出意見的同時黃鶴也表達了自己的主張。
誰説辦教育就要很多錢啊。憑什麼學校非要是一個標準化的大樓。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國家,能拿出來那麼多錢嗎?我現在探索一條道路,就是沒錢,能不能把教育辦成。
記者:那您是因為沒有錢這種現實,才産生這種思想的。還是用你這種思想去適應現在沒有錢的這種現實。
黃鶴:今天的教育,不是錢的問題,是思想的問題是體制的問題。那麼要進行實驗,錢是一個重要的參數,但不是主要的。那我就説如果沒有錢,也能把學校做出來,能夠做到社會的認可,也能讓孩子們滿意,社會認可家長認可,包括政府的認可,這就是個模式。
記者:這個認可的標準,標準是什麼?
黃鶴:現在我們正要做一個標準,比如説需要多少錢?需要多少老師,老師的工資多少?辦學條件是多少?投資是多少?經費的支出比例是多少?孩子你好,好在哪。比如説是能力,什麼能力,道德,什麼道德,健康,健康心理怎麼測試,指標是什麼?知識,知識結構是什麼,知識的素質。那這個標準就是我們要研究的。
記者:那從你這主觀上,是不是人為地降低了這些孩子受教育的標準呢?
黃鶴:應該説這是生産力決定,是他們的經濟水平決定的。因為北京這樣的孩子24萬。全國這樣的農民工子女是2000萬。2000萬的農民工都涌到城裏,城裏很顯然是裝不下的。
記者:但是學校本身就辦在城裏面,這是不是跟你原來初,初使所知道的陶行知思想相矛盾?
黃鶴:不對。這恰恰是陶行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陶行知説,防我者死,創我者生。也就是説陶行知在當時的國情,是農村大量的文盲。那麼今天的中國已經今非昔比。那麼今天的農民工子女的教育是最需要的地方,是真正陶行知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而不是模倣陶行知。
解説:行知打工子弟學校在校學生小學每人每學期收400元學費,這個收費標準在北京屬於中等偏下的水平。儘管學校現在欠債22萬元,但是黃鶴還是堅持這一收費標準。
記者:你怎麼確定的,就是400元是承受的底線?
黃鶴:那麼我們通過調查發現,你們能夠拿出多少錢讓孩子上學,最後調查的結果是他們的費用是四百至六百之間。這個四百塊錢收費的標準,本身就是一個標準,我們要依據這個標準來制定學校的辦學。就是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收費,然後我們再規範老師工資,規範校室的房租,然後規範辦學經費,公用經費,那麼它的原點就是學生的學費。
記者:但你是校長啊,你有支配權嗎?
黃鶴:要在董事會的指導下支配。就不是你校長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記者:你有所有權嗎?
黃鶴:沒有所有權。
記者:有人告訴我們,三百六百仍然可以賺錢?
黃鶴:對,這個可以賺錢就是因為老師開的工資低的,剪平均給老師工資是五百塊錢。
記者:那你們呢?
黃鶴:我們是一千至一千五。
記者:為什麼要定那麼高?
黃鶴:因為你請的是合格的老師,一個大學生,一個大專生來,我們最低的基本的工資是800,再加上生活補助加起來最低一千塊錢。你給他五百塊錢,你能請到合格的老師嗎?你只能請個高中生,初中生,這裡面就不是標準,標準是有底線的。
記者:會不會有可能由於你們經營不善,倒閉呢?
黃鶴:這個不太可能,因為為什麼呢?一個就兩年的時間來,當初的三十孩子,現在是740多個孩子,而且每天都有來報名,因為我們這次實行民主辦學,民主管理,我們探索了一個模式,建立一個董事會校長負責制,它是接受社會的監督,剪研究了這麼長的教育,也依靠老師來辦學,依靠學生來辦學,依靠這個家長來辦學,這個學校還辦不起來,在邏輯上,實際上行不通。
解説:黃鶴自創辦學校到現在有兩年零八個月,他對外宣稱沒有從學校領取任何報酬,還把自己家裏三萬多冊圖書捐贈給學校。
記者:為什麼不拿工資呢?
黃鶴:我跟老師們承諾,我也對社會承諾,如果22萬塊錢還不了,一天學校欠錢,我一天不拿錢,所以説我,我老説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
記者:一個很私人的問題,你一直不拿工資,誰養活你呢?
黃鶴:我的妻子我的愛人,她承擔所有的家庭的負擔,包括贍養老人,包括養孩子,因為她畢竟還是清華的老師,畢竟還有一定的收入。
記者:你就心安理得嗎?除了想做一個教育家之外。你還是一個丈夫。
黃鶴:這個可能就是忠孝兩難全。因為這些孩子感動了我。01年11月29號,最冷的那一天,到了晚上七點多,孩子都不離開校園,要護校,中午沒吃飯,晚上沒吃飯,那麼冷的天,那些抄家那些聯防,都穿著大衣,蹲在空調的車裏,我們學校救助的這個賣冰醣葫蘆的小姑娘才三年級,她不知道從哪個地方,找了一個一次性的杯子,裝了一杯的熱水,端到我的身邊,校長你把這個喝下,她説暖和暖和,她説你不能倒下,如果你倒下的話,我們就不能再上學了,就
因為你我們才能上學。我當時非常感動,我抱著這個小姑娘就哭了,我説校長不會倒下,只有校長還活著,這個學校一定辦下去。
記者:那在這個校園範圍內,你可以建立你的王國,你可以實現你的理想,但是孩子走出這個學校以後呢?社會可能不會這麼想,社會應該是統一的標準對待他,他們將來能適應嗎?
黃鶴:這個教育的思想,跟社會主流的思想完全一致的,辦學這個這種模式的目的不是把他們教育成特殊的人才,不是把他們跟社會隔離開,我們教育還是按照國家的課程標準,按照國家的教育方針政策標準。
記者:但是在你的指導思想下,學生的知識結構會不會有缺陷呢?通不過應該通過的考試。
黃鶴:並不是不重視人的素質的提升,鑒定,國家對人才鑒定的標準,能力、知識、業績,道德。那麼現在這個我們的校訓也是這樣。愛校,愛國、愛天下,做人,做事,做學問。那麼參加考試,或者學歷,只是我們做學問當中一個部分,我們不僅僅培養你做學問,不僅僅培養你會考試,學歷,還有更重要培養你怎麼做人,還有學會做事,所以這個跟考試我認為不矛盾的。
記者:我怎麼能知道你成功了,還是不成功?
黃鶴:就是孩子一個是考試,就是他的這個最基礎的目標,他的考試和兄弟農民工子女學校比較。和城市工人學校比較,這一個比較,我們可以做一個判斷,這是一個,第二一個孩子們喜不喜歡學校,他們是不是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和人格?有沒有一個良好的道德,懂禮貌行為習慣,有沒有愛心,這個是可以看得出來的。家長認不認可,所以這個應該説是可以的。是可以測出來的。
記者:你從一個教育家的目的來説,從你的眼光來説,你認為這個問題解決靠什麼?
黃鶴:我認為最終的解決,應該是國家要真正堅持兩個為主,把它落到實處,以公立中小學借讀為主,以政府管理為主,改革戶籍制度,改革教育體制,對教育資源進行合理的分配,對於農民工子女學校應該給予財政的支持和輔助,動用社會的資源。
記者:學校怎麼發展?按照你這個思路?
黃鶴:這是一個時代的問題,兩千萬農民工子女教育,居然沒有人探索,我不相信,事實上很多人在做,我只是其中之一。我可以肯定地説,一定能辦下去,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就是現在是750個孩子,那麼現在辦學的基本的運作可以正常,可以結余一兩萬,一個學期最多兩萬塊錢,這個結余可持續發展了。
解説:行知打工子弟學校的辦學得到家長的認可,現在儘管已開學三個多月,但是每天都有的家長帶著孩子來報名上學。
責編: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