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食堂師傅託福630 即將取得北大本科文憑
央視國際 (2004年05月14日 11:38)
北京日報消息(記者 戚海燕):託福滿分670分,清華高材生考過600分也不易,可一個每天三頓為清華學子切菜賣飯的農民工,頭回上場就爆出冷門——清華園裏人才濟濟,但學生食堂的師傅張立勇,也為許多人知道,就不能不説是件新鮮事了。他的艱辛,他的刻苦,他的頑強,讓清華學子動容。水木清華BBS上,頭一回為一個農民工的堅韌好學掀起波瀾。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張立勇今年29歲,做農民工10年,如今即將拿到北大國際貿易專業大本文憑。
從包裝箱上的英文説明學起
張立勇和千千萬萬農家子弟一樣,做過考大學“跳農門”的夢。但高二時,望著四處漏雨的土坯房,望著終日為他和妹妹的學費而發愁的父母,他作出了一個小男子漢的決定:中斷學業,出外打工去。
當他第一次走出贛南山區崇義縣小山村時,媽媽在洗得乾乾淨淨的帆布揹包裏裝上了十幾本高中課本,説:“勇啊,爸爸媽媽對不起你,沒讓你上完高中念大學。”張立勇説:“別難過,我只是暫時把上大學的夢往後推。”
他南下廣州,先落腳在一個竹藝廠,一天12個小時在流水線上。不久,他進入一家中外合資的玩具廠,這裡的玩具都銷往國外。定單是英文的,紙箱上的字是英文的,標的尺寸也是英文的。弄不懂這些外國字,玩具的尺寸、顏色、填充物要多少等,都無法確定,更無從下手。
張立勇從帆布包裏掏出了高中英語課本,又買來英語詞典當助手,對照著包裝箱上的英文,一個個蹦出漢字。每弄懂一個英語單詞,他都像喝了蜜一樣,對英語的興趣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秋天,廠裏來了一批外國客人,身穿藍西裝的翻譯嫻熟地同他們説笑,邊走邊介紹。張立勇一句都沒聽懂,但眼中分明流露出羨慕。他對自己的人生又有了另一番設計。
隨後,張立勇買回英語學習資料。打工生涯的苦和累,在英語學習的陪伴下,化作了家鄉條條清甜的小溪,流淌在異鄉遊子的心頭。
清華園裏多了一名特殊學生
1996年6月7日,在叔叔的幫助下,21歲的張立勇來到了清華大學第15食堂當一名切菜工。
第一次走進清華西南門,他感覺清華園真大,清華學子真幸福,自己真幸運。山裏的孩子投入了清華的懷抱,多麼驕傲,多麼自豪。
把清華園轉了個遍後,他想明白了一個問題:貧富不能選擇,可好學與懶做全在自己。他暗下決心,要做一個勤奮好學的年輕人,要配得上清華。
張立勇將自己感興趣的英語作為突破口,開始了自學。但自學的艱難,他始料未及。月薪微薄,他請不起老師,一台舊收音機成了他的先生。他每天早上4時多起床,菜墩前、窗口前要站上八九個小時,一天下來,腰酸腿軟,人困馬乏,沒看上幾頁,眼睛就睜不開了。這麼下去怎麼行。後來,小張發現喝燙水治瞌睡。每一次看書前,他就先灌滿一壺開水,故意把舌頭燙得鑽心痛,以此驅散瞌睡蟲。
他天天晚上學到後半夜,集體宿舍只有天花板上鑲嵌的一根熒光燈。同宿舍10位兄弟支持他學習,逐漸習慣了開著燈睡覺。過了一段時間,他心裏不落忍,自己搬出來了,租了一間5平方米的平房。床頭前,貼上了座右銘“在年輕人的辭典裏永遠沒有失敗這個單詞”。桌上貼上了學英語時間表。早上起來學1小時,午休時學40分鐘,晚7時半下班學到淩晨一兩點。
8年了,他天天堅持按時間表的安排走。打牌、看電視等等愛好都讓位學英語了。寒冬臘月,沒有暖氣,他圍著爐子看著書。酷暑炎夏,蚊子嗡嗡,他搖著扇子寫著字。後來,教學樓裏的公共教室多了一位農民工。第一次去教室看書,他生怕被學生認出來。去的次數多了,他逐漸融入了清華學子群體。
看了大半年英語教材,聽了大半年英語磁帶,自我感覺挺好,可在人前就是張不開嘴。傍晚,他來到聞亭旁的清華園英語角,湊過去聽人家説。一個男生走過來,跟他用英語打招呼,他哼哼哈哈應付著。根本就不是會話,而是一個一個地往外蹦單詞。“説得不錯,我能聽懂。只要大膽張嘴説,慢慢就熟練了。”那位男生的鼓勵,催發了一棵開始説英語的幼芽。
清華、北大、人大的英語角,從此多了一位農民工。8年了,他幾乎每週堅持去一次。他大聲問候每一個熟悉或不熟悉的中國人和外國人,大膽與他們海闊天空地交談。那些曾經死板甚至毫無關聯的單詞和句子,在他嘴裏流淌出來。英語口語和聽力也在不經意間從量變到了質變。
他説:“學英語就像刷牙一樣,成了我的一種習慣。刷牙時首先要把嘴張開,然後再用牙刷和牙膏刷牙。學英語也得張嘴。”
北京城是他移動的英語詞典
許多人問過他同樣的問題,怎麼能把英語學得那麼好。張立勇説,除了嚴格按英語時間表學,除了大膽張嘴説英語,還要知道:北京城是移動的英語詞典,處處留心皆英語。
每一塊廣告牌,每一個指路標誌,每一個飯店名稱,每一個地鐵站口,只要有英文,他就記。甚至泡一袋方便麵,他也能學5個單詞:鹽、糖、味精、脫水菜、調味包。滴水穿石。英語大廈就在這一塊一塊磚中砌起來了。
張立勇開始引起清華學生關注是在一次賣饅頭時脫口而出一句英語後。
那天中午,學生下課晚了,窗口擠滿了人,有的學生迫不及待遞進碗:兩個饅頭!3個,我要3個!叫聲和晃動的飯碗,讓張立勇眼花繚亂,他脫口而出:“Would you please wait for a while﹖請等一下好嗎?”聲音不大,但清晰有力,學生們愣住了。賣饅頭的小師傅會説地道的英語?伸進窗內的手和碗縮回了。“Thanks for you patience謝謝你的耐心”張立勇笑著又加了一句。
一天,兩個學生在賣飯窗口前討論,英語單詞中有麵包,怎麼沒注意有“饅頭”呢?“有,是steam-bun”。張立勇接過了話茬。還有一次,倆學生在爭bean能否指代豌豆。窗口裏面的張立勇説:“bean是豆類的總稱,pea才是豌豆。”兩個學生聽了,點頭稱是。
從此,張立勇開始在窗口有意識用英語賣飯,窗口前總是排起一溜長隊,就連不太愛吃饅頭的學生也排上了,只為與張立勇過過英語。
很快,張立勇參加了當年的託福考試。成績下來,是630分。可奇怪的是,他沒有去申請留學,原來考試只為檢驗學英語的成果。清華學子折服了。一時間,在水木清華BBS上,關於張立勇的話題成了熱點。清華學生將他比作《天龍八部》中那位深藏不露的少林寺“掃地僧”:“要説還是咱清華臥虎藏龍。少林有‘掃地僧’,咱們清華有‘饅頭神’,都一樣地驚世駭俗。”
有的學生留言説,如此“饅頭神”,不如給清華英語系作點貢獻,當個臨時助教什麼的。有的説,當初齊白石老先生既沒學歷也沒文憑,徐悲鴻照樣請他到美院裏當教授,清華一向看重真才實學,該給食堂賣饅頭的張師傅提供一個機會……
張立勇沒做成清華英語系助教,但請他做老師的真多。
兩位考進清華後出現幾次不及格的學生,與張立勇一席長談後,觸動很大,恭敬地稱他張老師,回去後成績上來了。
他給一個初三學生當英語家教。他教孩子時,屋外卻響起家長的麻將聲。張立勇對家長説,你們這樣,別怪孩子不好好學,並勸他們扔下麻將揀起英語。很快,學生在班上的英語成績排名上升,考上了重點高中,做生意的父母跟外商打交道時也逐漸用上了英語。
去年暑假,清華大學餐飲服務中心開辦首期餐飲服務人員英語培訓班,張立勇被中心主任指定為惟一的主講教師。開學時,那些原本連一句英語都不會説的服務員,大多能進行簡單的英語會話。一個農民工帶動了更多的同伴學習。
觸類旁通的張立勇,又到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讀了3年的國際貿易專業,拿下了大專文憑。金融、貿易、國際商法,枯燥難學的專業課,他硬是一門一門啃了下來,而最難的當屬微積分,他可是連高中數學都沒有學全呢,但他也拿下了。
他還自學了計算機課程,廣泛閱讀與新聞採訪有關的專業書。去年下半年,張立勇開始寫一本關於如何學習英語的書,書名暫定為《自學英語——勇敢者的遊戲》。現在,書稿已經完成過半,有幾家出版社找他商討出書事宜。
今年春節前,張立勇收到了一封來自澳大利亞的電子郵件,寄信人名叫迪姆,一年前曾在清華留學,與張立勇在英語角相識後成了好友。迪姆回國後一直沒有中斷與張立勇的聯絡。信中迪姆寫道:“饅頭神”,你是我所認識的一位最了不起的中國年輕人。
長得帥帥氣氣的張立勇説,他的打算是幾個月後拿下北大國際貿易專業本科文憑,圓一個遲到10年的大學夢,然後考慮出國開開眼界。2008年北京奧運會時,他相信肯定能找到更適合自己的人生舞臺。
責編:復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