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屍體展”對死者尊重嗎?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09日 13:48)
新聞晨報消息:在接受晨報記者採訪前,隋鴻錦博士首先聲明:此次展覽是“人體標本展”,不是“屍體展”。但是觀眾還是習慣將該展覽稱為“屍體展”。
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關於此次展覽,我們已經準備籌劃了2年多。”隋鴻錦説,“這次來北京,這些寶貝是用集卡費了兩天兩夜才運到的。”
一問:捐贈遺體並非來源?
晨:此次展覽標本“原料”遺體來源何處?
隋:目前,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遺體的來源主要有兩種途徑:一種是遺體捐贈,另一種就是收集。此次展覽用來做標本的屍體,全部是利用醫學院校原有的屍體來源,是通過有關部門合法渠道提供給醫科大學用於醫學解剖實驗的,基本上是自然死亡、無主或被棄屍體。製成標本後已完全喪失生命體性,沒有人可以辨認出他們的身份。目前,我們沒有把捐贈遺體用於這種塑化標本。
醫學院校解剖後的屍體在使用一定時間和次數後,無法再繼續使用,我們將這些屍體製成人體標本,使用壽命可以達到幾百年。
二問:對死者不尊重?
晨:有觀眾認為,這樣公開展覽是對死者的極大不尊重,你怎麼看?
隋:人們對任何事情都會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當然尊重的標準也會有所不同。我舉個例子,當初“火化”剛開始實行時,很多人表示無法接受,但現在已經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再説,科學技術的進步總是領先於大眾的意識,當初哥白尼發表“日心説”,不是也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嗎?
晨:2004年元旦,北京也曾舉行了一次類似展覽,但非常低調,為何此次大肆宣揚呢?
隋:對那次展覽,我不清楚。此次展覽主要是讓大眾了解解剖學以及解剖學對於人類健康的意義,促使民眾積極捐獻遺體,以緩解當前醫學教研標本的匱乏。
晨:你認為此次展覽有負面影響嗎?
隋: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想到存在任何負面影響。
晨:會不會引起非法“器官交易”的盛行?
隋:非法“器官交易”屬於器官移植,是一種活體器官的移植,而生物塑化是針對死亡的人體和人體器官,兩者無法相提並論。
三問:科普還是藝術?
晨:在展廳門口的展板上,我看見此次展覽寫的是“科學與藝術的巧妙結合”?
隋:我要聲明,這次展覽不是藝術展覽,因為在藝術品裏會凝聚藝術家的思想和見解,是藝術家進行再加工的結果,而此次展覽中,人體的結構是自然存在的,中間沒有任何創作成分,所以是科普。
晨:有觀眾也認為,人體標本的文字説明太少,藝術化傾向嚴重,何況還有各種造型,倒像是一種行為藝術。
隋:此次展覽解説的尺度是在高中文化水平,不同觀眾有不同需求,我們還要考慮解説尺度的問題。至於各種造型,是為了讓觀眾看起來不厭倦,更加吸引觀眾了解解剖學。
四問:商業還是科研?
晨:既然是為了科研教學,為何又要成立公司呢?
隋:我們成立公司,是為了促進生物塑化技術的研製和開發,因為單純靠科研經費很難支撐,再加上使用國産設備、硅膠生産,成本會更低。
晨:展覽為何還要收費(成人50元,學生25元)?
隋:遺體是絕對不能買賣的,而且是無價的,但是在人體標本原料收集、保管、運輸等過程中,會耗費很高的成本,還有附加的勞動力成本,費用不菲。一般來説,一具人體標本的成本在幾萬元到幾十萬元之間不等,而且製作週期至少要1年。
晨:聽説,下一步還要到全國巡展?
隋:這只是目前的打算,但具體要看此次北京展覽的實際情況,包括社會各方面的反映等,然後才能定。如果此次展覽能夠成功,除了全國巡展外,還打算建立一個固定的場館,讓“人體展”長時間保持下去。
責編:張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