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央視網評] 換一種眼光看“資助”

央視國際 (2003年08月04日 10:20)


  寫這篇文章,是由一個小小説《紅色玻璃球》想到的。

  故事的主人翁米勒先先是個擺小攤賣菜的生意人。鎮上有三個小男孩的境況都不好,米勒先生為了達到周濟他們、而又為他們樂於接受的目的,經常假裝著討價還價地和他們交換一些東西。他把一袋豌豆給了小男孩們,條件是要小男孩下次帶紅色玻璃球作交換,下次小男孩拿了玻璃球來時,他又改口説不喜歡紅顏色,讓他們再換個其它顏色的。當然,打發他們回家的時候還會給他們一袋子菜。

  後來,米勒死了,在米勒的遺體前出現了三個小夥子,身著筆挺的黑西服、白襯衫,相當體面莊重,這就是米勒經常“換給”他們東西的三個小男孩。米勒的遺體邊,放著三個晶瑩閃亮的紅色玻璃球。

  從這故事中,我體會到了人性的慈悲和光輝。文章中的三個小男孩後來都成長為社會上有身份的體面人,但米勒到死也沒去要求他們回報點什麼,也從沒炫耀過他就是他們昔日的恩人。而且——米勒是個賣菜的小商人,從生意的角度來講,大張旗鼓地宣揚一下自己的慈善功德甚至要三個小男孩來個現身説法,絕對是名聲大振、財源滾滾,但米勒到死也沒有向任何人公開過此事。

  貧窮畢竟不是一件好事,拋開一些歧視不談,受周濟的人本身就要自覺低人一等。這種自慚心理不利於兒童的生長,甚至會成為心理障礙,造面消極、孤立、甚至敵視情緒。這也是許多貧困的少年人拒絕接受資助的原因,米勒先生以物換物的作法既達到了周濟的目的,又善意地保護了兒童的人格和聲譽。但,現實生活又是怎麼樣呢?我最近看了幾篇資助貧困生上大學的報道,相比起來,差距就太大了:

  首先在這些報道中,除了為貧困生的身世感動外,讓人感覺到更多的是為一些團體和個人歌功頌德的味道。其二,資助是一個很單純的行為,它只是發生於慈善團體(計劃)和受助人之間,具有很強的私密性,但是幾乎每篇報道中,似乎都少不了資助企業或個人的出現,使人懷疑資助人的動機是不是要達到以此揚名立萬的目的。其三,尤其是對貧困生身世的報道,很多地方赤裸裸地侵害了個人隱私、人格和尊嚴。這種拿別人的身世作為“賣點”的行為,有違慈善之道。即使這些報道徵得了受助者的同意,也有一種以錢壓人、以勢迫人之感。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是改革開放的大政方針,但是先富起來的人又該這樣去幫助和帶領貧困者走上富裕之路?據統計,目前在校貧困生有三百多萬,上不起學的校外貧困生可能更多。救濟貧困,同情弱者,關愛生命,這是人類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要想使慈善捐贈事業得到光大,僅有一顆悲天憫人的善心還不夠,更多的是要有對人性的尊重和誠意——米勒先生絕對值得敬仰和效倣。(網友:謝應輝)

  

本欄目所載評論純係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央視國際立場

  進入“網評天下”論壇>>

責編:于冰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