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國際首頁 > 新聞頻道 > 社會新聞 > 正文

三峽最後的縴夫:一步一叩拉走三峽舊景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29日 13:24)

  新華網重慶5月29日電 陳宗坤幾乎赤裸著身體站在船尾,手裏的竹篙直插河底,緊繃得像一張拉滿了的弓。

  湍急的河水擊打著船舷和陡峭的岩壁,船上的遊客都緊張地屏住呼吸。

  船頭的三個同伴也都只穿著一條短褲衩,油亮的背脊,沉重的汗珠,赤裸的雙腳,匍匐著身軀拉著鐵船逆流而上,繃直了的縴繩緊勒著他們結實的背膀……

  “哎咿呀呵!哎喲!”“夥計們莫散勁喲!哎喲!”陳宗坤富有韻律地和船頭的同伴相互唱和著,號子聲在深山峽谷間盤旋回蕩。

  從巫山小三峽上遊入口處到走完馬渡河小小三峽全程15公里,旅遊旺季時,33歲的陳和他的三個同伴每天要拉船兩趟,乘船的都是慕名前來遊覽這一峽中峽奇景的中外遊客。

  馬渡河是長江三峽大寧河的一條支流,以峽奇、峰秀、灘險、水急著稱。據《巫山縣誌》記載,明崇禎年間(距今約400年),設上馬、中馬、下馬三隘,故此得名。民間傳説,過去此處渡口無船,專用馬馱人過河,故名。

  馬渡河河水清澈見底,這裡水質上乘,遊覽此間的中外客人經常情不自禁地掬一捧河水暢飲。

  這裡最深處不足兩米,機動船無法行進,加之河中灘多水急,以背拉鐵船載送遊客的縴夫便應運而生,也成為這裡旅遊中極富特色的人文景觀。

  陳宗坤拉縴已有10個年頭,那時,小小三峽旅遊業剛剛起步。馬渡河上和他一樣的縴夫百餘人,多是附近陳家村的壯漢,大都半路出家,他們歸屬於小三峽風景管理區下屬的一家旅遊公司管理。

  陳宗坤説:“我們算得上是三峽最後一批拉縴人了,但和過去三峽縴夫不一樣的是,我們拉縴不只是為了生存。”不拉縴時,陳就在家裏種田養豬,每年旅遊旺季的4月至10月才出來拉縴,通常4個人一條木船,一天掙幾十元錢,權當零用。

  他説,小河里拉纖不同於長江上行船,長江浪高水急,船大噸位重,縴夫是用生命與自然搏擊。而小小三峽里拉纖沒有這樣的危險,遊客有驚無險,縴夫苦中有樂。對於村裏的年輕人來説,拉縴就如同下河洗澡一樣是一種遊戲。

  在三峽兩岸,隨處可見道道纖痕。在過去沒有機動船的年代,每一條上水的船都由許多縴夫的牽拉,才能逆水行舟。無數代三峽的縴夫,用生命和血汗抒寫了川江航運的歷史。

  不過,馬渡河上的這些縴夫再過幾天,就要因三峽大壩蓄水成庫而消失。水庫蓄水後,水位抬升近百米,江水倒灌,河水水位上漲,原來的淺灘消失,也就失去了拉縴的需要。

  已成家生子的陳宗坤似乎並不為此擔憂,他説不拉縴了還可以做生意,因為小小三峽的風景不會因蓄水而産生太大的變化,只要三峽旅遊一直興旺,就有遊客進馬渡河遊玩,就一定還有別的方法掙到零花錢。

  説到得意處,陳抬頭望著四週山巒,情不自禁編唱起山歌來:“這山望到那山高喲,那山有樹好葡萄。看到的葡萄討不到吃喲,看到的乖妹兒討不到手,不成相思也成癆。”粗樸的歌聲在幽山靜谷中回蕩。

  正是這些三峽最後的縴夫們,一步一叩,正拉走一個三峽舊景,拉來一個三峽新景。(記者李韌 蔡敏)

責編:陶柯


[ 新聞發送 ] [ 打印 ] [關閉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