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關懷——抗擊非典的又一戰線
央視國際 (2003年05月17日 05:47)
人民日報消息:在抗擊非典的戰役中,心理健康、心理支持、心理干預、心理關懷,都成了人們關心的字眼,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
北京市衛生局災後精神干預網絡中心與北京安定醫院聯合開設的非典諮詢熱線,4月26日開通,其後10天內,就接聽了1500多個諮詢電話;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的熱線電話,也曾創下了10天接聽4000多個電話的紀錄,其中,女性佔53.8%,20—50歲之間的諮詢者佔86%。
非典影響了一部分人的心理狀態。在醫生指導下,以科學的態度擺脫心理異常,是理智的選擇
主任醫師楊蘊萍是北京安定醫院臨床心理科主任,在非典諮詢熱線值班。楊大夫介紹,諮詢電話開通之初,諮詢的內容大約一半為有關非典的常識;大約四五天之後,心理問題的諮詢開始增多,並主要集中在擔憂、焦慮方面,約佔全部諮詢的1/3,許多人覺得失去安全感;再後來,諮詢者出現抑鬱情緒,約佔全部諮詢的5%左右,不少人表現為情緒低落,還有的出現了身體不適、失眠等症狀。
“恐懼是對某種尚不知曉又突然面臨的事物的一種心理反應,一般有具體恐懼的對象或事物。恐懼心理大部分人都會有,但如果嚴重到影響了人們正常的生活、工作,影響了人們的社會功能時,就成了一種病症,即‘恐懼症’。”北京心理衛生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同仁醫院臨床心理科許天紅大夫這樣認為。
一位母親的恐懼症僅因為孩子的一次普通感冒。孩子感冒後,她驚慌萬分,雖然孩子第二天就好了,但她對非典的恐懼卻從此像生了根一樣,不敢出門、不敢上街,也不去上班,後來還開始失眠。她不僅不敢再提非典兩字,也不許家裏人提。為此,家裏人不敢看電視,不敢談論此事,跟著她緊張萬分。這種狀況持續兩周後,家裏人實在忍無可忍了,勸她看心理醫生。
許大夫從非典的症狀講起,對她的“症狀”給予一一排除;然後加用抗焦慮的藥物及小劑量的抗抑鬱藥物。一週後,這位母親的情況有了好轉。這時,許大夫又用認知領悟療法,和她一起分析病情,指出導致恐懼症産生的性格弱點,幫助她漸漸擺脫無謂的恐懼。
“一般而言,恐懼心理本身也存在著一個衰減的過程,強烈的恐懼在4—6周後隨著人們心理承受能力的提高而得到逐步緩解。”北京市精神衛生保健所副所長、北京安定醫院主任醫師侯也之告訴記者。隨著非典流行時間的推移,人們目前的恐懼情緒已遠遠沒有開始時那樣強烈了。這雖是一件好事,但人們同時也決不能麻痹大意。
由恐懼衍生的不良心理,還有焦慮和抑鬱。北京安定醫院三科主任馬徵副主任醫師説:如果説恐懼是對某一特定的對象、某一特定模式所産生的情緒反應的話,那麼由恐懼而産生的焦慮情緒則無固定的目標,患者無論如何都覺得不安全,這種不安全感已無固定的目標或模式。
馬主任在接聽熱線電話時曾遇到這樣一位患者:一位中年婦女在電話中告訴他,自非典流行後,她急急忙忙地在京郊的密雲縣租了一套房子。但把家搬到密雲後,她仍是焦慮不安,仍覺得不安全,整日不敢出門。這顯然是一種過度焦慮的表現,馬主任建議她適當服用抗焦慮藥物。
在恐懼的前提下,另一種表現便是疑病傾向。一位患者在看心理醫生時,不停地訴説她身上有病,自覺體溫升高。但兩周的觀察及相關檢查,最後並未發現她真的有病。許天紅大夫説,除恐懼外,非典流行後期大量出現的是這種疑病症患者。此症的産生,究其原因不過是自己嚇自己所致。
許天紅大夫認為抑鬱症也不容忽視。在非典過後,抑鬱症有可能會在被隔離的非典病人、病人家屬以及本身有抑鬱素質的人中出現。他們十分需要家人和社會有意識的關心。
隨著抗擊非典的深入和持久,醫護人員崗前心理培訓、崗中心理支持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加強對醫護人員的心理支持和心理輔導,是心理醫生的又一職責。在安定醫院3條非典諮詢熱線中,其中有一條是專門為醫護人員而設的。馬徵主任説:“非典流行剛開始時,迫於形勢的緊急,醫護人員的崗前培訓僅限于臨床救治知識,隨著抗擊非典的深入和持久,崗前心理培訓也顯得越來越重要。”
26歲的護士小劉在奔赴抗擊非典一線的前夕,感到焦慮不安,她悄悄找到北京友誼醫院的柏曉利大夫。“輕度的恐懼是人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由於恐懼,人在做事時自然會倍加小心謹慎,也就在客觀上給人帶來一定的保護作用;而且由於恐懼的存在,人的焦慮情緒也能得到適度緩解。所以,輕度的恐懼不僅是正常的,而且也沒有什麼壞處,所以不必刻意加以掩飾和強行克制,不妨就帶著這種恐懼前往。”聽了柏大夫的解釋後,小劉茅塞頓開:“過去從未有人告訴過我可以帶著恐懼上崗。”結果,隨著對新環境的適應,心理應激期過後,恐懼感也自然消失了。
另一位醫生則由於早期接觸了非典病人,而且後來同事中有患病者,還有不幸去世的,對他心理震動極大。尤其是同事的去世使他一直非常難過,低落情緒一直持續。後來他開始寢食不安,出現了一些憂鬱的徵兆。“這在心理學上叫沮喪反應。一般在親人、親屬去世之後出現,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恢復。同事之間朝夕相處,其熟悉的程度不亞於親屬。”侯也之副所長説。
在安定醫院專為醫護人員開設的心理熱線開通短短的幾天內,就接到30位醫護人員打來的電話,其中13人是從一線打來的,另外17個電話則由親屬打來。
抗擊非典,醫護人員無疑是英雄,是這個時代最可愛的人。對他們面對死神所表現出的無所畏懼、知難而上精神的讚美,在某種程度上也給了他們一種無形的壓力。為了無愧於這種歌頌,許多人壓抑了自己的恐懼。為此,侯也之呼籲:醫護人員無疑是英雄,但並不是神,他們同樣有普通人的情感反應。她鼓勵醫護人員不要壓抑恐懼的情緒,不要怕難為情,向親人朋友、同事説出來可以減輕恐懼程度,有益於身體健康。
在疫苗、有效的治療藥物研製成功之前,恐懼心理有可能在部分人心里長期存在。對此應有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思想準備
在非典肆虐的時候,曾經患有嚴重心理疾病的人反而坦然。北京友誼醫院有一個“心理健康之友”俱樂部,成員由在這裡的心理門診接受治療和曾經接受過治療的人組成。就在不少人深居簡出之時,他們卻呼朋喚友,遊園、聊天、打牌、野餐……盡享春天的美好。
陳律師是俱樂部的一名成員,他在電話中告訴記者,他們之所以能坦然面對,首先得益於他們接受的心理治療。這種治療使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得以重新調整,從而再遇到問題時能從另一個角度看待。
柏大夫説:別人正在經歷的諸如恐懼等心理問題,他們早已經歷過了,連生與死的難題都想明白了,非典對他們還算得了什麼呢?問及陳律師想沒想過被傳染,他回答:“根本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我想,在做好各種預防措施的前提下,被感染或是不被感染都是正常的。”他還表示要用自己積極、樂觀的心態去影響周圍的人。
對非典流行帶來的短期和長期心理影響,專家各有高論。
柏曉利大夫認為,這次非典的流行可能會對許多人的人生觀、價值觀産生影響,甚至帶來某種改變。
許天紅大夫認為:危機必然會給人帶來心理創傷,而且由於記憶,這種心理的創傷還會在一段時間裏繼續存在。
侯也之大夫認為:在疫苗、有效的治療藥物研製成功之前,恐懼心理仍有可能在部分人心里長期存在。長期潛在的恐懼是對人們心理耐受力的一種考驗。對此應有正確的認識和足夠的思想準備。(楊銳)
責編:薛藍